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途径及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要通过直观教学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学实践中,若能恰当地组织学生使用学具,开展实际操作活动,则不仅能较好地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更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较好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正方形的认识”时,我发给学生六张纸片(图略),让学生先数数六个图形边的条数和角的个数;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点(都是四边形)。再用直尺量量每条边的长度,看谁先指出四条边都相等的图形(菱形和正方形)。接下来,再让学生用三角板比一比这两个图形的角,找出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图形来。这时,再告诉他们,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正方形”。之后,我又发给学生几张大小不等的正方形纸片,让学生数一数(边数),量一量(边长),比一比(角)。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出正方形的特征。这样,把“正方形”放到“四边形”的整体中去认识,分层揭示正方形的特征,让学生参与了概念形成的思维过程,学生概括起来言之有物,思路清晰,逻辑性强。
三、联系生活实际,寻求积极思考
数学教学中,如果把数学知识放在一个生动、活泼的情景中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问题情境不仅包含与数学知识有关的信息,而且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联系的桥梁。同时,我们也认识到:数学知识是抽象的,学习数学是枯燥的,为此结合教材特点、学生特点及学生的生活环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积极进行数学思考。
例如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相应的实例。像在常见的数量关系“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总量”中的“工作效率”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如果在教学前在班里举行一次缝纽扣比赛,在教学时联系缝纽扣的活动,学生就容易理解“工作效率”就是指单位时间内所作的工作量,单位时间相同情况下,所做工作量多的工作效率就高,反之工作效率就低。由此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实际,学好数学就可以解决许多生活中碰到的问题。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每个人身边,从而进一步认识学习数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增强数学意识。
四、培养表达能力,促进思维发展
现代心理学、教育学认为,语言的准确性体现着思维的周密性;语言的层次连贯性体现着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多样性体现着思维的丰富性。能力和思维相辅相成,而思维的发展同语言的发展又紧密相关,这说明要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算一算”时,我出示情景图,问:“图上画的是什么?请用你的话说出这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用什么方法计算?”像这类应用题我都是先请学生审题,用自己的话说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目的是弄清条件与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然后思考解题方法。一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说话时语言不完整,这时我就引导他们用完整的话表达自己的意思。学生列出算式后,我让他们自己试着动手摆花片计算,然后交流各自的做法。这样引导,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思维的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思维训练,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参考文献:
[1]李卫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素质教育,2015年1月总第169期.
[2]陈敏.浅谈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学周刊,2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