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知源论文网 > 教育类论文 > 学科教育 > 正文阅读资讯:浅论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浅论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作者:梁思尧[来源:互联网]| 打印 | 关闭 ]

  【摘 要】小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一些状况,如分工形式化、合作时间形式化,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学生不懂倾听、依赖同伴等。运用分工具体化、过程引导科学化等策略,可以使小组合作学习更为有效。 
  【关键词】小组合作;现状;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方式。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能充分挖掘学生潜力,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提高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度与效率,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然而,具体操作时小组合作学习也出现了一些状况。 
  一、小组合作学习现状 
  在实践中发现,目前小组合作学习在操作上还存在着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具体表现有: 
  (一)合作过程形式化 
  1. 小组分工形式化 
  小组虽将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了优化组合,小组内由谁组织、记录、发言都有了明确分工,但是又造成了优生主宰课堂包办了一切的现象,后进生扮演听众成了陪衬,这种状况普遍存在。 
  2. 问题设计形式化 
  教师没有根据学生实际设计合作学习问题,而是根据自己的想象随机提出问题。如有老师在整体感知文意后就问学生:“本课中你最欣赏的人是谁?请同学们小组合作交流一下。”这样的问题太容易,没有讨论价值,答案是书中现成的。如果讨论的问题太难,又让学生不着边际,耽误了学习时间和讨论兴趣。 
  3. 合作时间形式化 
  学生合作往往沦为形式,教师提出问题后马上宣布“合作开始”,没有给够思考时间,学生尚未触及问题实质就被要求小组交流展示,小组代表的发言仍然是个别学生的观点,不是组员集思广益的结果,达不到合作学习的效果。 
  (二)教师没有领会合作学习 
  1. 教师没有领会“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很多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认识仍停留在传统的“小组议论”的层面上,仅仅是让学生以组为单位一起讨论,没有对学习过程进行督导评价。 
  2. 教师缺乏指导小组合作学习的知识和技能。教师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还应是参与者。然而,很多教师操作时很茫然,甚至无所事事,致使学生表面上轰轰烈烈,讨论七嘴八舌,实际上可能在东拉西扯嬉笑说闹,缺乏实效。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