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知源论文网 > 教育类论文 > 学科教育 > 正文阅读资讯:浅谈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创作教学

浅谈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创作教学

[作者:王军华 [来源:互联网]| 打印 | 关闭 ]

         四、如何从经典作品中导入形式美感
         要引导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美术作品,并且强调说明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因为,成功的美术作品,都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理解和评价,是作者理想和愿望的表现,启发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无论风景、静物、人物,一盘水果、几棵蔬菜……只要是美的、动人的,都可以入画,这也可以激发学生进行绘画创作的积极性。但是生活中人物景物随便占据位置,就很难产生美感,在画面上就需要通过有秩序地组织和布局,产生正常美的视觉秩序,对比与调和,对称和均衡,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等形式美法则在学生创作时需要考虑进去的,运用这些法则就有可能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使画面有所改观。选择经典作品作为切入点,这些作品经过千锤百炼,凝聚作者的大量的心血,无论思想性、艺术性都达到一定的高度。体现了某些图式对人的情感和精神的心理影响,为在画面上营造某种效果或精神指向提供了可能。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经典作品导入形式美法则,研究它们的构图布局、位置安排、取舍关系等。可以大大开阔学生的审美视野。把在这些优秀作品中体会到的精巧构思运用到自己的画面中。达到丰富画面的作用。对立统一规律是形式美最高级最简单的法则,也是最常用的规律,对立统一产生的效果是朴素的辨证和谐。美术教学中的很多内容涉及到形式美感,因而,有了这样一层铺垫,学生对的审美视野会有所拓展,学生在面对素材时,可以运用学到的知识来经营画面,特别是视觉中心的把握,主次的协调,空间深度的控制。 
     五、素材的提取与草图的创构
         对素材的搜集学生往往感到头痛,尽管觉得生活的场景无限广阔,但选取哪个片段,是需要教师深入的引导,可以让学生放开手脚走进生活去用点、线和色彩甚至相机去记录眼前的一切,然后集中起来教师与学生一起从艺术规律的角度把握,探讨、发现美的所在。教师要善于与学生进行对话,引导他们思考,帮助他们用各自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创作画的要求,通过连续的追问,或询问认知加工性问题——如解释、验证、重新聚焦和限定核心问题,教师就是要帮助学生去关注生活中最感动的细节和精彩的瞬间,把景致之间的微妙差距提取出来让学生明白,一幅创作画,不仅有表达主题与意义,还要意趣、生活气息、真情实感的结合。生活中许多朴实、真诚的形象是由细小的瞬间组成的。因此。素材的提取离不开离不开对生活的感受。当解决了生活“源”的问题,我们就要从中找到“源”的价值,生活的场景并不都是入画的,不能照搬临摹,需要去发现那潜伏的美感。从生活的精彩的最有意义的一瞬间开始:都市的时尚景观,街头巷尾风俗到市场集市的风貌,同学同伴的举手投足到喜怒哀乐的表情,父母在家忙碌的身影和建筑工地火热的场面等等。在观察的基础上以简练的形式画些速写记录哪怕是几根动态线,更便捷的是用相机去记录,报纸杂志中的好的图片也是不错的参考素材,注意平时收集在创作时需要的某种动态场景也可能从中找到一些答案。从名作中去寻求思路,往往会给学生打通思维的通道,获得一定的认知。让学生体会到创作者是如何对素材的进行积累、选取、提炼并自重将它化为高于生活的作品。如席里柯《梅杜萨之筏》,取材于梅杜萨号巡洋舰海上遇难的真实事件,为搜集素材用了半年时间,访问死难者,研究表现死难场面的画作,有了素材的搜集就需要草图的创构,他起先画了很多草图试图去表达苦难,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不能深刻反映本质的内容,后来选择幸存者由于看到救生船的桅杆而欣喜若狂。《梅杜萨之筏》就是这样定稿的。中学生在创作画训练中对草图重视得往往不够,通常的情况是拿起笔直接在纸上进行,席里柯对创作的态度却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草图的创构依赖学生对构图规律进行迁移,围绕视觉中心做构图布局,构图布局变化样式繁多,主要有横向型、斜线型、金字塔型、S形型、圆形等。选择何种样式取决于主题表达的需要。 
         六、绘画创作的加工完成
         对草图做进一步修改,这个过程完成后就要考虑用何种形式手法去表现,多数情况是学生往往会把创作画表现成与素材一样,把像不像作为评价标准。这种情况的普遍将是学生在创作画训练过程中没有收获,教师的耐心指导在这一时期显得个格外重要,可以让学生教师选取的作品与作品素材原型对照,让学生感受到艺术家是如何对素材进行分析、感受、提炼、夸张。比较简便的做法是:教师事先备课时选取学生较为熟悉的景物、人物或事件来进行创作,如果用多种表现手法来演绎效果会更明显,直接让学生感知到艺术作品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艺术史有不同的画家表现同一事物,同一主题,可以引入到课堂中,是很好的教学材料,学生在创作初始常常会有胆怯的心理,迟迟不敢下笔,尽管谨慎的画了一些线条和明暗也常常用橡皮擦拭,这时最好建议学生少使用橡皮,因为橡皮虽能起到修改和否定画面的作用,但也能否定自己的激情和消解自己的创意,当学生画出第一根线条和笔触时,后面的进程就要面临形式法则和创作规律的运用,这里的核心问题是要学会运用把对比手法,创作中没有对比就没有一切,著名连环画家贺友直在给中央美术学院学生上课是曾经提到:画画追求什么,追求区别,就是与别人不一样,是自己创造出来的一种感受。在进行画面结构时,贺友直还提到关键的一点:横线用直线衬,直线用横线衬,一横一直,一个层次,一直一横,又一个层次。看看那些经典画作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其实是非常讲究的,创作手法有绘画性的也有表现性的,具体要看你要表达的主题需要,江南水乡的烟雨朦胧选择水彩表现会更好,要表达强烈分明选择版画效果会好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范围和生活经验,教师细心的发现学生身上有许多创造力,有的学生对线条比较喜欢和敏感,可以侧重用线来表现。具体刻画要有情绪和气氛的传达,主体要突出通常要放在视觉中心位置,背景要虚而不假,起到烘托主体的作用,色彩处理可以与主题成一定对比关系。
         总之,初中生的审美观念逐步得到形成,有了对社会、自然和艺术美的广泛体验,是培养创作能力的重要时期,更主要是形成发现的眼光,自觉的在平凡生活中寻找或发现创作目标,并能以适合自己的表现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 教育部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2】美术创作教程 黄超成 广西美术出版社 2007
【3】美术教学论 王大根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4】构图创作 陈宏 向新元 四川美术出版社 2005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