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与策略
3、1对课程规定演示实验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意见1)实验演示方式的改变课堂演示实验是演示实验的主体,课堂演示实验的特点是紧密配合教学,原理清晰,形象直观,易于操作,安全方便。随着教学手段的进步,演示实验也有多种表现形式。可以用小型仪器放于视频展示台上,通过视频转换在大屏幕上展示。还可以组织录像片段(录像片可包括科学家的生平,原理的阐述,疑难的解答,以及许多演示实验的录像等),利用课堂上宝贵的几分钟,把实验的精华部分展现给学生,同样收到较好的效果。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融入物理实验教学其教育功能是丰富的,不仅体现在本学科能力和思维的培养上,同时也体现在道德和人文素质的培养上,现简单作如下阐述:(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统筹兼顾、全面规划的设计能力,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加深科学情感。(2)巾帼不让须眉。就普遍情况而言,女生的物理思维比较薄弱,应该说我们必须为这些学生提供思想上的动力。居里夫人、丽丝?迈特纳、玛利亚?梅耶、吴健雄等都是激励她们的好榜样。在与这些女性科学家有关的实验当中,可以比较重点的介绍她们。(3)发挥力所能及的美育功能。可以让学生领略物理规律本身的简洁、对称、和谐、统一。演示实验中的美育因素客观存在,教师要善于发觉,用审美的眼睛来感知美。
3、2建议增加的演示实验教材有一些内容或实验只作为“做一做”或课外实验来处理,实际上,很多内容都可以通过仪器和方法的改进来优化为演示实验。比如在超重和失重一节中,课后的“做一做”就可以改进为演示实验。找一个用过的易拉罐、金属罐头盒或塑料瓶,在靠近底部的侧面打一个洞,用手指按住洞,在里面装上水。移开手指,水就从洞中射出来。如果放开手,让罐子自由落下,在下落过程中,水将不再从洞中射出。对于演示超重失重现象还可以做如下的改进:在悬挂的木板上放一块砖,在砖和木板之间放一条纸带。静止时抽动纸带,由于有比较大的压力而使纸带断裂。如果剪断吊砖的悬挂线,而使砖块和木板自由下落(下方放置减撞垫),则抓住纸带的手可以不费力地把纸带完好地抽出。教材的有些章节对于公式或定律的导出完全是灌输式的,在这种地方,我们完全有必要加入一些形象而又简单的演示实验来说明定律或公式得出的原因或用以说明验证。
3.3宏观、微观及理想实验的演示和计算机辅助实验的运用物理学所研究的物体小到微观粒子,如原子、电子、光子等,大到宏观世界的自然规律,用普通的办法无法难以描述其“其所以然”。在这方面计算机的辅助教学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通过电脑课件动画模拟实验内容,将微观的、不可见的、动态的、抽象的实验,展示在学生面前,逐层分析,深入讨论、讲解,使之形象化、直观化。
三、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方式的改进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基本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的过程,也是学生物理思维的训练过程。教师应精心设计实验教学方式,以用于不同的实验活动,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达成各种实验教学目标,使物理实验更适合学生的学习,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和体验。改进的教学方式主要有:
1.“实验--训练”方式
“实验--训练”教学方式,用于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验方法。应让学生明白实验“做什么”和“怎样做”,强调学生的参与、体验和理解。同时,学生实验操作过程的合理、规范、协调、熟练程度,要通过学生不断地反馈调节才能得心应手。教师的示范点拨,要精到、简明、娴熟。
2.“实验一归纳”方式
“实验--归纳”教学方式,往往用于学生物理概念的形成阶段。教师应创设情景,让学生在实验中学会像科学家那样地思维,自己构想实验方法,控制实验条件,排除干扰因素,在实验中测量数据,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处理信息,在信息中寻找和发现规律。从物理现象的观察和物理实验的研究分析中归纳出结论,是高中学生学习科学归纳思维方法的有效途径。
3.“实验--探究”方式
“实验--探究”教学方式,用于学生学习和探索物理规律。教师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参与“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的机会,让学生根据已有的背景知识和可靠的物理事实,通过推理和想像来提出问题,并形成假设或提出某种猜测,然后设计实验探究方案,选择仪器、设备、工具来搜集证据,并通过分析数据来验证假设或修正假设,最后形成实验探究结果。实践表明,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将会得到极大的满足。
4.“实验--应用”方式
“实验--应用”教学方式,通常用于学生物理概念、规律的复习和应用,并不局限于实验室。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学生很有兴趣,但已超越物理学科学习的具体情境。设想以实际的问题为载体、以学生的实验探究为特征,引导学生把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迁移到现实生活中,解决真实的问题,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实际上,对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方式的改进还很有限。许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解决。
四、学生分组实验的发展与创新
1、教材实验的探索性改革将部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探究体验,从尊重物理实验、全面开发学生创造力为出发点,采取学生分组探究的模式进行尝试,做到没有观众,人人动手参与。实践证明,这种“全员参与”的方式是成功的,她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和老师达到了“双赢”。
2、课堂外开展物理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人的创造性往往又潜伏在个性差异之中。教师应依照教育规律和学生个性差异,选择合理的教学策略,精选适当的课外实验,使学生获得许多开放的,生动的,创造性的生活情境体验,从而提高其科学素养。1)鼓励家庭小实验家庭小实验可以就地取材,对学生来说比较亲切,吸引力强可以增强其学习动机和兴趣。2)探究改进原实验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课本中的实验提出改进方案。如果这些改进能获得理想的实验效果,就既可以培养了学生敢于打破课本知识的禁锢,积极探索的创新意识,又提高了其思维的灵活性与批判性。3)科技小制作、小发明通过体验小制作、小发明在时间上、设计上、操作上的高要求和制作成功的喜悦感,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其实验操作、实验设计和实验创新的能力。4)组织应用性小实验●科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无不渗透着物理知识,将实验内容与生产生活相联系,既可以使学生避免脱离实际的纯理论学习的枯燥乏味,又可以使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接轨,从而丰富了学习内容。
科学素养无法像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实验证明,通过长期有计划地展开多种形式的物理实验活动,不仅可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同时这些丰富多彩的实验活动也使学生产生了关注周围世界,探索其中奥秘的欲望,进而使其在活动过程中形成了良好的科学态度、科学意识及科学的价值观,体会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可以相信,只要切实地抓好制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几个方法,通过广大物理教师、教育研究工作者的共同努力,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实验教学的现状将得以改变。
【参考文献】
[1]徐旭清.注重实验方法培养创新能力.中学物理,2004-3-5.
[2]丁玉祥.推课改实验区各种版本物理实验教科书的策略研究.物理教学探讨,2004,03.
[3]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9,9:339.
[4]中学物理教与学.2010(2).
Tags:
内容搜索
推荐论文
最新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