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知源论文网 > 教育类论文 > 学科教育 > 正文阅读资讯:试分析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古诗词的鉴赏教学

试分析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古诗词的鉴赏教学

[作者:黄晓芳[来源:互联网]| 打印 | 关闭 ]

摘 要: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了解很多古代知识,还能陶冶情操。然而,部分学生却对古诗词不感兴趣,甚至对其出现排斥现象。主要原因在于教师的教育理念陈旧和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本文从高考背景下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出现的问题着手,进一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以期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 
  关键词: 高考 高中语文 古诗词鉴赏教学 
  古诗词承载了无数先人的经验和智慧,是一笔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为了更好地将这种宝贵的精神传承下去,古诗词成为我国高考必考的一项内容。然而,在历届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题目中,学生得分情况不容乐观。在此情况下,为了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有必要对高中语文古诗词的鉴赏教学进行改革。 
  一、基于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一,历届高考在古诗词鉴赏方面给出的命题范围比较固定,导致教师教学时偏重考点内容的研究,而不是欣赏。经统计分析,近几年的语文高考试卷中,古诗词鉴赏的选材、体裁和题型设定比较稳定。在选材上,唐宋元明清这几个朝代的作品出现频率比较高,名家诗歌考查有所降低,陌生作家的诗歌考查增多。体裁上包括七绝、词、律诗、古体诗和曲。在命题范围上,其主要涉及对诗词的关键词句、表达技巧,思想感情、观点态度及诗词意境等方面分析。基于高考命题这种稳定发展的情况,很多教师在高中阶段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中,对高考考点内容的研究远远超过对古诗词美感的体验教学,导致学生的古诗词素养普遍不高,当然得分率较低。 
  第二,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古诗词鉴赏题目得分点的设定比较固定,教师强调的是对学生的答题训练,而不是品鉴。试卷一般注重考查表达技巧、意象意境、炼字炼句等,批改时按点给分。因此,教师在对古诗词的整体把握中,多从时代、体裁、作者、注释与考察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指导,强调的是对答题模式的训练。例如对“这首诗的第三联采用什么表现手法?”这种题目,教师的答题模式是:一是指出采用哪种表达技巧;二是指出这种技巧的表达效果或作用;三是指出这句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这样做很容易忽略学生对诗歌本身情感上的共鸣,没有考虑学生的主观体验,缺少整体感知和审美体验。 
  二、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教学方法不合理。 
  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学方法不合理主要体现在指导学生进行古诗词鉴赏时,有些教师为了迎合高考考点,不得不反复地在课堂上强调所谓的“标准答案”,重视讲课而忽视对学生对诗词的优美意境、深刻内涵、语言魅力的感受与体验。 
  比如,在2014年福建省语文高考试卷中古诗词鉴赏试题为《双调·蟾宫曲·自乐》。该曲的试题一是:本曲每句都有都有“山字”,在内容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本题其实比较简单,一般我们回答作用,都从内容和结构入手,本题只限回答内容的作用,学生完全能回答对山居生活的热爱,但如果教师依旧选择利用标准答案与答题模式指导学生,就完全忽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实际上这类主观类试题都是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的,只要学生的回答意思对,那么这样的答案就是合理且正确的。 
  (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与此同时,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比较严重。部分教师过于注重语文的高考卷面成绩,过于强调“一切为了高考”的教学宗旨。在教学时,教师往往教导学生揣摩出题人的出题意图,从而给出标准答案。例如在历届高考中经常会出现“分析本词的写作手法”这样的问题。诗词的写作手法主要有借景抒情、对比衬托、虚实相生、动静结合、托物言志等。遇到这一类问题,学生往往套用固定的答题模式,缺乏创新性。这种教学理念使得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体现,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不利于学生学习。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