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分析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古诗词的鉴赏教学
三、改善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的措施
要使古诗词鉴赏教学走出目前的困境,一方面要改善教师的观念,另一方面要完善语文古诗词的教学方式。
(一)提高教师的素养。
课改后,高考试题不断创新,古代诗歌鉴赏试题中,开放性试题不断增加,课程标准提倡关注学生不同的兴趣、不同的表现、不同的需要,这些都要求教师尽快提高自身的素质,适应新的变化。近两年,古诗词鉴赏出现不少新题型,命题方式不断更新,教师自身也应多学习,多借鉴各地市的古诗词高考试题,培养学生灵活变通的能力。还是以《双调·蟾宫曲·自乐》为例,该题的试题二为:“扫山云惊散林鸦”与“月出惊山鸟”(王维《鸟鸣涧》),两句中“惊”的起因各是什么?有什么相同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在面对这种新型高考题目时,部分学生就会因为缺少经验而不知道如何答题,最终造成学生在该类型题目上失分严重的现象。事实上,这类题型只需训练审题能力,而对古诗词的技法要求不高,学生只是太少接触此类题型而已。因此,教师要提高诗词素养,多读诗,多学习诗歌理论,多接触新题目,尝试以不同的试题提高学生鉴赏古诗文的能力,这样学生的学习不至于千篇一律、枯燥乏味,学习兴趣会随之提高。
(二)尊重学生主观感受。
高考中古诗词鉴赏绝大部分属于主观型考题,其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感悟,因此问题本身带有较强的主观能动性。
诗人朱淑真《秋夜》这首诗: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此诗无一情字,却处处含情,题目设置为:请从三四两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解这类题,教师一般会教学生在把握好诗歌的情感脉络的基础上抓关键字,再品析关键字所体现的情感。学生会很快找到“秋”字,天气之凉,亦烘托心境的凄凉。但也有学生会认为是“缺”字,“缺”字明写梧桐枝叶遮掩月光,却暗写诗人的失落、遗憾之情。两种解读都值得肯定。其实每一位学生对诗句的理解都会有所不同,侧重点也会不一样。况且任何事物都具有双面性,学生的理解未必有错。教师不应该将主观情绪强硬灌输给学生,充分鼓励学生通过感受作品的意境,从中获得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主观体验,鼓励多读、多想、多说,鼓励个性化阅读,多元化鉴赏。这样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提高。因此,在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观感受,引导学生多方位地思考问题。
(三)品析意象、把握意境、体会情感。
对诗歌意境的把握,教师可以通过对意象的解读把握意境,品味情感。以2015年福建省高考古诗阅读为例,《秋夜纪怀》中第二联为“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根据这一联对其中的景色描写进行分析,这句诗中的意象有:风、树林、叶子、露珠、草丛、昆虫。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品读这些意象所营造的意境分析景色描写。意象是诗歌中融合诗人主观情感的物象,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品析,构建比较贴切的诗歌意境,进而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四)创新古诗词鉴赏方式。
在高考中,通过对比性阅读鉴赏古诗词的命题经常会出现。这种对比阅读的教学方式,教师不妨借鉴。对比性阅读教学方式具体开展如下:
其一,根据同一题材不同作者的对比教学。弄清诗歌的题材,我们可以更快地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以诗歌《发闾门》与《送元二使安西》为例,两首诗歌的题材有异曲同工之处,皆为边塞诗歌。《发闾门》体现的是征战之后,一切都变成荒芜的萧瑟凄凉之感;而《送元二使安西》则体现出王维在西北边疆与朋友分别时的一种感悟。显然前者相对悲情,后者相对乐观。同为边塞类诗歌,却有完全不同的感受。
其二,根据同一风格不同作品的对比教学。通过这种对比方式鉴赏古诗词,可以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丰富自身的古诗词积累。比如同时雄浑风格的诗歌,刘邦的《大风歌》和曹操的《观沧海》。前者表现了凌云壮志、雄健刚毅的思想感情,而后者则表现了诗人豪情满溢、豁达万物的人物性格。这两者都描写了骨力挺健、气壮山河的景象,充分体现了其雄浑豪壮的风格特点。通过对同一风格作品进行比较学习,学生可以结合两者的共同特点而总结出豪放派的风格。
其三,根据同一作者不同作品对比教学。每个诗人在不同时期写出的诗词往往都带有不同的感情色彩,在某种意义上,不同时期的作品表达了诗人人生的经历过程。学生通过对比学习,一方面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另一方面对这位诗人有更全面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和《琵琶行》。前者是白居易任职县尉时随友出游所做的一首诗,叙述了唐杨二人的爱情悲剧,以虚写实讽刺了当时的朝堂政治。而后者则描写了琵琶女的悲惨命运,抒发了被贬之后的悲愤和苦闷。由此可见,这被贬前后的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明显不同。
在高考背景下,要走出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困境,教师不仅要转变教学观念、脱离传统观念束缚,还要从教学方式上有所创新,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创造性得以发挥,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古诗词鉴赏水平。
参考文献:
[1]戎振纲.关于高中古诗词教学的反思[J].广东教育,2011,11(01).
[2]季卫华.对高中语文古诗词审美对策的研究[J].课外语文,2012,(09).
[3]史道仁.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研究[J].文教资料,20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