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素质教育下思想品德课教师的转变
1.科学认识和使用好教材。教材不能仅是简单地充当思想政治教育的书面教材,而且还是师生共同参与其中、共同探索新知识、研究新问题的“体验课程”。虽然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现有的思想品德教材较之以往有了很大的调整和变化,不再是抽象、空洞,枯燥无味,脱离学生实际,而是图文并茂、事理结合、浅显平实、通俗易懂,紧密结合学生生活成长的实际,有了极强的操作性。但教学过程,决不能仅是教师使用教材的过程,更是开发和提升教材的过程。特别是在教学中要找准教材中的“教育点”,注重思想政治课的育人功能。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重视思想政治知识点的掌握,更重要的是要侧重于社会实践以及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因此,思想政治教师不能单纯地将书本中的政治知识作为重点教学目标,而是应该将书本知识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和政治涵养,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爱国意识。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关注社会生活,全面提升自身的政治素养与道德素养。
2.倡导、践行民主、平等、教学相长的原则,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没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就没有教与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在交往中,我们应该认识到,学生才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引路人。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对学生而言,要用开放个性的心态参与到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中来;对教师而言,上课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理解知识、分享情感的过程,上课学习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交流、共同成长、实现自我的过程。此外,在素质教育下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要放弃“师道尊严”的架子,积极洞察学生的心灵世界,善于捕捉学生思维上的智慧火花,因需而教、因势利导、师生互动,努力实现知、情、意的统一。也就是说,教师应自觉完成角色定位的转换,应完成从传统知识传授者到现代学生发展成长的促进者的转变。
3.根本转变教学方式,努力构建充满生命力的开放课堂。传统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个为人诟病的突出弊端在于教师用事先准备好的“教学现成品”主控课堂,学生在早已被安排好的教学流程中被动学习,课堂没有张力,缺乏活力与生气,效率低下,学生形不成良好的学习方式。教育教学不能限定人,应该是具有活力的,应该是能够促进和引导人的全面、自由、积极发展的。因此,在素质教育下的思想品德课堂中,学生不是配角,而是学习主角,这是一种活生生的学习力量,学生应该成为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素质教育下的思想品德课不是一个封闭式的系统,课堂学习也不能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程式,在实施过程中应该鼓励师生互动、共同发展、共同促进的新的教学方式。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方式,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能成为一种艺术了。
4.全面塑造自己的人格魅力。教师人格魅力的力量是巨大的,教师对于学生的号召力、凝聚力和影响力是无法估量的,正如乌申斯基所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多么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力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英.新课程新理念下思想品德课教师的新转变[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4.
[2] 冯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J].教育科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