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知源论文网 > 教育类论文 > 学科教育 > 正文阅读资讯:谈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谈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多少人写故乡、思故乡。赞美故乡风土人情的有之……抒发对故乡离情别绪的有之……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的激动和欣喜的有之……鲁迅也是凡人,
   他一九一九年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的感受又是如何呢,我们来跟随《故乡》中的"我"的足迹一起去感同身受一下吧……这样就激起学生带着情感去体会"我"回故乡的喜乐悲愁了。
  
   二、要读出情感信息
  
   "三分诗,七分读"是我国古代就有的说法。也就是说情感教育应寓于朗读训练中。朗读是以声音传达视觉信息的活动过程,而声音本身也是一种情感、一种形象。加里宁曾经说过:"没有任何人象孩子的眼睛那样能捕捉住一切细微的事情。"
   试想教师面带笑容、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那悦耳动听的嗓音、抑扬顿挫的语调、绘声绘色的话语、逼真传神的动作,能不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情感,能不产生销魂摄魄的效果吗?文章的多种风格,就决定了多种风格的朗读。朗读的语调、声音或高亢或沉缓;或激越或悲伤。它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
   恰到好处的声量、充沛浓郁的氛围、笼罩心头的情感,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形象、作品的画面,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学生会更快的闯进作品的意境中、作者的心灵里,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
   比如《沁园春·雪》上阕要读的豪情万丈、下阕要读的居高临下、最后三句要读的意气轩昂才能体现作者伟大的胸襟和坚定的信心。而《周总理,你在哪里》以沉缓的声音(只在倒数第二段语势稍高扬)、深切的语调来朗读才能体味人民对总理的无限深情。《最后一次讲演》中以低沉的喉音平静的叙述李公朴的遇难,随之音量逐渐加大、音速逐渐加快。情感也逐渐由激动→愤怒→咆哮→自豪,这样闻一多先生当时爱憎分明的感情、闪光的泪花、悲愤的神情、有力的手势就如在眼前了。同样只有抱着掏心掏肺的心态、带着恳切无比的语气朗读才能体会得到《出师表》中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良苦……要使学生在读时读得真、悟的深,语文教师在课前还有一件重要事情要做,那就是广采博览,深刻透彻的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并把这一信息传达给学生。 

    三、要出情入理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