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感悟
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领域中的一个热点,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又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它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自觉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认知﹑情感与行为技能的发展。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实施适当的心理训练使学生达到消除心理障碍,增强精神潜力,完善个性和改善心理素质的目的。对于实践工作者来说,如何寓心理健康教育于《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已成为当前体育教师的一个重要课题。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建立融洽关系
作为一个体育工作者,必须要爱学生,让学生接受你。对学生多一些理解、信任、尊重、宽容,可使学生产生信赖、仰慕和感激,进而去追求成为老师所导向的人。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效地进行沟通,教师要促使课堂沟通达到较佳状态。
2、激发浓郁兴趣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活动经验,精心创设和丰富各种学习情境,将学生置于乐观的情感中,让学生产生强烈的角色体验感和浓郁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接受体育教育,感受运动乐趣,享受成功体验,促进运动参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三维目标的达成,从而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果。
3、创设评价情境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评价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学质量。教学中通过内外评价,不仅可以真实地反应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分析能力。针对每个学生原有的基础,创设不同的评价情境促进各种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不断自我完善。
第二﹑注意运用心理学知识,培养完善人格和良好个性
掌握丰富的心理学知识,对于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全面贯彻心理健康教育是极为重要的。体育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复杂多样,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气质类型也各不相同。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注意观察和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类型,使学生的个性、人格得到良好的发展。
第三﹑在体育教学中推行“挫折教育”
当代学生面临竞争越来越激烈,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培养学生遭遇挫折的正确心态和预防心理障碍的良好心理素质就成了目前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体育具有在困难中不断进步与成功,并进一步挑战新的困难的特点,所以,有效地运用体育教学进行挫折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体育教学中可以从这几方面着手进行挫折教育:
1. 教育引导法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育学生懂得,人生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引导学生在面对学习挫折时要有信心和勇气,正确看待挫折,面对困难要有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自觉地培养学生耐挫力。
2. 环境磨练法
艰苦、恶劣的环境最易磨炼人的意志。
因此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有意因地制宜地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和环境创设一些艰巨的任务、困难的情境,让学生去尝试、去体验、去适应
Tags:
内容搜索
推荐论文
最新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