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程式化提问的表现及应对
再分析探究式提问模式的整个流程还会发现,此类问答只关注教材本身“写了什么”,只关注文本所描写的客观事物本身,试图从文本的字里行间弄懂事物本身的特质或精神品质。其实,这样的“咬文嚼字”将语言文字的具体情境打破了,将完整的文本拆碎了,变成单独的几个字、几个词,使学生本来很容易读懂的内容变得不懂了,使本来很简单的问题变得复杂化了,做的完全是吃力不讨好的事。
转变这种程式化提问的教学套路,就需要教师从语言文字本身出发,关注语言文字的运用实践,给学生一个“全语言”的情境,习得言语。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更多的问题应在学生独立学习、理解文章“写了什么”的基础上,通过提问引导学生逆向思维,进行追问:你(学生)是如何读出这层意思的(用什么阅读方法读懂的)?作者是如何把这个人(这种情感、景物特点等)表达出来的?进一步从语义学范畴将学生的思维着力点引导到具体阅读方法上去,引导到语言文字整体表现力上去,不过分拘泥于个别字眼,而从整体角度,从语言所描述的背景生活出发,在具体可感的生活情境中触摸语言、阐释语言,进而拥抱文本的表达形式、言语方式,通过涵咏、模仿内化语言,掌握言语技能。像这样以语言文字运用为指导思想的学习,既重视了语言本身的学习,也重视了语言和生活的联系,既包括审美性言语学习,也包括实用性言语学习,既包括输入性言语学习,也包括输出性言语学习,语言学习就更易于内化,促使学生形成较高级别的言语体系。
六、 心得体会式提问
心得体会式提问一般在授课末尾阶段,几乎是每一堂语文课的规定动作,目的在于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课文学习结束时,教师往往会问诸如“读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学了这篇课文你想对谁说什么?”之类的读后感式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基于文本思想内容的表态发言。心得体会式提问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自由谈心得体会,对学生的任何理解,教师都以“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为由,一概肯定;一种是为体现“语言文字运用”的要求,用读写结合的形式将感受形成文字。
其实很多时候,在整堂课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实践过程中,对文本人文性的体悟就已经渗透其中了,也只有这样的隐含在语言文字实践过程中的人文熏陶,才有可能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在结课阶段单独进行心得体会式提问,反而会无病呻吟,造成说假话、空话、套话的毛病。王尚文先生说“人文原在语文中”,汉语言强调涵咏体悟,提倡将对学生人格精神的熏陶锻铸蕴含在语言文字的实践运用过程中,而不要脱离具体可感的语言材料空谈道理。有这种空谈道理的课堂时间,还不如让位给学生,引导他们发现文本创作方面独具个性的奥秘,在文章表达方面有特色的地方,进行针对性的读写结合。
综上,毫无意义的程式化提问如果能从我们的课堂上删除了,或者改善了,如果能打破“满堂问”的教学习惯,至少可以节省出三分之一的时间,继而可以借助课文这一例子,设计丰富多彩的以学为主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儿童充分地表现,让他们自主学习、独立学习、静思默想,进行深度的阅读实践、表达实践,那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则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 郑桂华.凸显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有效教学设计的前提之一[J].中学语文教学,2008(3).
[2] 余映潮.“主问题”的教学魅力[J].中学语文(上旬),2011(3).
[3] 王荣生.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与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12(7).
[4] 吴忠豪.语文课须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组织教学[J].小学语文教师,2013(1).
[5] 王尚文.“人文”与“语文”到底是什么关系?——“人文”原在语文中[J].语文教学通讯(B),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