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知源论文网 > 教育类论文 > 学科教育 > 正文阅读资讯:也谈汉语中“V+N(受)的”转指施事/工具的歧义问题

也谈汉语中“V+N(受)的”转指施事/工具的歧义问题

[作者:彭静[来源:互联网]| 打印 | 关闭 ]


  现代汉语中,“V+N(受)”构成的谓词性结构后加“的”表转指时,语义会出现施事和工具的歧义。这是因为施事和工具都是动词的论元成分,而且受事充当宾语的能力比施事和工具都要强,所以当受事进入宾语位置时,施事和工具就都能够进入该结构中主语这个句法空位而被提取,从而被转指。 
  “吃饭的”实际上是 “(人)吃饭”和“(用碗)吃饭”分别提取动词前的施事和工具后,再加“的”进行的转指。“用碗吃饭”提取工具格的正常形式本来应该是“用来吃饭的”,但是当前面的介词省略时就成了“吃饭的”,和提取施事主语后的形式一样,所以就产生了歧义。对于“吃”类不需要借助工具就可以完成动作的动词,因为“吃饭的”这类结构是“施动受”提取主语位置施事的正常提取形式,而且施事是这类动词的配价成分,工具不是,所以“吃饭的”这类结构更倾向于转指施事而不是工具。“切”类表示加工制作必须要借助工具才能完成动作的动词则不一样,工具和施事都是其配价成分,从配价的角度不能解决“切肉的”这类结构为什么更倾向于转指工具。这时就要从动词本身来看了。“吃”类动词,动作主体自身就可以完成动作,不需要借助外物,而“切”类动词,动作主体自身不能完成动作,必须借助相应的工具,所以“切肉的”这类结构更倾向于转指工具。 
  注释: 
  ①原文的说法为“不是直接指派论元”,我们这里称“间接指派论 
  元”。 
  参考文献: 
  [1]姚振武.关于自指和转指[J].古汉语研究,1994,(3). 
  [2]姚振武.汉语谓词性成分名词化的原因及规律[J].中国语文, 
  1996,(1). 
  [3]袁毓林.句法空位和成分提取[J].汉语学习,1994,(3). 
  [4]袁毓林.谓词隐含及其句法后果——“的”字结构的称代规则和 
  “的”的语法、语义功能[J].中国语文,1995,(4). 
  [5]周国光.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12). 
  [6]沈阳.“VP的”转指的认知解释和句法制约[A].对外汉语研究的 
  跨学科探索[C].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3. 
  [7]李淑珍.“V的”语义转指优先序列[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版),2009,(1). 
  [8]杨德峰.试论“VP的”的范畴化[J].汉语学习,2008,(2). 
  [9]袁毓林:谓词隐含及其句法后果——“的”字结构的称 
  代规则和“的”的语法、语义功能[J].中国语文,1995,(4).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