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思维缺失的反思及其矫正
正如冯渊老师在评析2015年上海高考语文试题时指出的那样,“高考作文欠缺的是思维”①,学生的习作在思维的三个方面的缺失比较普遍。我们分析诊断我校学生作文《享受孤独》,从微观和宏观两个维度剖析其病理特征并给出矫正建议。
一、微观方面
1.“漂亮、精彩”的开头没能切入“问题的核心”
请看原文。
人生是首歌,就算没有人为你伴奏也要唱完;人生是支舞,就算没有人陪你跳也要跳完;人生是台戏,就算只剩下你一个人也要演完。人的一生,难免会承受孤独,而你对于孤独的看法,也会影响你的人生,甚至是决定你的人生。在我看来,学会忍受孤独,享受孤独,方可成就别样的人生。
考生在文章开头段用一组排比句引出了中心论点,文字虽然看似漂亮、精彩,但暴露出“考生在表达自己的思考时,让读者顺着他的思路逐渐抵达问题的核心”这一思维方面的缺失②,即没有很好地表达中心。“没有人……也要”的排比句式,虽然强调了“享受孤独”这一中心观点,然而,从语感与思维的角度来看,“语言的流畅性,词汇句子的准确性”,思维的逻辑性还有进一步完善和增强的空间。
有鉴于此,有必要进行语言上的“变脸”和思维上的“强化”。为此,要求考生要用有“画面感”的语言(体味、品尝、咀嚼等词语)具象地去突出表达的重点,形象化地说理;要运用含有比喻等修辞手法的句式行文;要让改文里所有的句子都围绕和突出“享受孤独”这一中心,思维直抵“问题的核心”。
修改后的开头如下:
人生是首歌,就算没有人为你伴奏、为你喝彩,你也不要因此而备感失落,而要在体味这一孤独中把它唱完;人生是支舞,就算没有人陪你跳、欣赏你,你也不要因此而深感孤单,而要在品尝这一孤寂中把它跳完;人生是台戏,就算观众全都离去、茕茕孑立的你留在台上,你也不要因此而悲观绝望,而要在咀嚼这浓黑的凄凉中把它演完。人的一生,难免会承受孤独,而你对于孤独的看法,也会影响你的人生,甚至是决定你的人生。在我看来,学会忍受孤独,享受孤独,方可成就别样的人生。
改文的排比句,不仅其语言的分寸感、流畅感、厚重感十分突出,语感力度十分强烈,而且思维的逻辑性也增强了。如“没有人为你喝彩,你也不要因此而备感失落,而要在体味这一孤独中把它唱完”这些文字,就有很强的逻辑性 :“孤独”仅用“没有人为你伴奏”显得力度不够,而且没有写出“如何享受孤独”这一过程。而一旦用上了改文里的词语强调之后,不仅孤独感有了,而且享受孤独的过程也出来了, “语感与思维”机制较好地结合起来了,很好地切合了“享受孤独” 这一中心观点, 切入了“问题的核心”。
2.“貌似充实”的论证主体其“审题立意”及其表述均出现了偏差
请看下文。
中国的断臂维纳斯:杨帆,九岁时因拉变压器拉线被截去双臂,而对这样的不幸命运,她曾想就此了却生命,但她没有。她没有任何朋友,终日呆坐在家,她萌发了对十字绣的喜爱之情。很快,她就学会用双脚制作十字绣。她登上“中国梦想”舞台,告诉大家她的梦想是开一家小小的十字绣店,她赢得了全场掌声雷动。周立波评价她说:“你把所有的不幸都变成了精神的维纳斯,世界上所有的赞美给你都不为过。
笔者认为,考生为了论证中心观点而列举的杨帆事例的表述,其思维显得较为简单,她的思想转变太过突然并且没有任何理由的支撑,因而不能令人信服;而且审题立意更出现了偏差。也就是说,作者没有分析出杨帆是如何打败自己的心魔的过程,没有挖掘出所给材料及其“沉淀”一词的隐含信息(即忍受孤独 ,在孤独中经过“沉淀”重生并且赢得辉煌的人生,这才是被命题者所肯定的),因而,其“思维”的偏差较为严重。
如果我们要弥补其“思维”的偏差,那么较为恰当的做法就是:
首先,要审好题。冯渊老师认为,“审题立意出现偏差,是思维能力薄弱的反映”③。为此,必须明确告诉考生“说理的第一要务是要有针对性,要和命题者给定的材料语境在同一层面上讨论问题”④。相应的应该是抓住材料里的关键句:“每个人都有可能孤独,就看你如何应对”去立意;应抓住材料呈现的两种结果:“承受不了,最终选择了自杀;沉淀自己,最终写下来了伟大的作品 ”去思考;应抓住材料涉及的两个对象:“诗人、作家”去选材;应抓住材料里的两个同样的限制成分:“有的(人)”去掂量。这样,考生和命题者才在给定的材料语境的同一层面上思考、讨论问题。
其次,要平衡好“强调核心关键词的概念”与“材料的整体含义”的关系。为此,考生应该“针对材料提供的信息,与命题者在同一层面进行思考”,因而,考生就应对“沉淀”一词及其与“享受孤独”这则材料的整体含义的关系加以深究:“沉淀”本指水或溶液中的不溶或难溶物析出沉积于底层。也可以把它理解为将“孤独”中的消极因素,如恐惧、绝望、厌世等等去掉,留下因为孤独,而产生的诸如大智慧、大清醒;超越时代的预言家、纷扰世事中的明白人、超前变革的独行者;以及洞明世事“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者的毅力;唤醒民众“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忧愤深广的文人情怀;当时不被人们理解现在才被人们景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侠义之士的悲壮等等积极因素。只有对材料的深究,才可以说是做到了“考生和命题者在给定的材料语境的同一层面上思考、讨论问题”。
最后,要掌握好分析、浓缩材料的技巧。我们完全可以运用分析并浓缩材料,围绕中心使用材料的技巧去改造所要用的材料,其公式为:“谁+为了什么目的,经过什么过程+结果怎样”。无论怎样改造材料,其分析文字都要处处扣紧“题眼”(不是空洞的所谓分析材料),表现在这里就是要写出“ 杨帆如何在孤独中沉淀自己,终有所成的”目的和过程。于是,我们就有了这样的文字:杨帆“一度陷入了极大的悲伤、绝望甚至厌世的恐惧之中,她面对物质与精神的匮乏,终日呆坐,对生活几乎失去了信心。但是,在这终日呆坐的孤独中,‘十字绣’闯入了她的生活,引起了她极大的兴趣。在博大精深的中国民间艺术画廊里,她被我国劳动人民的无穷的智慧和非凡的创造力以及一代代艺人对技艺的艰苦卓绝的追求所感动”。这正是命题者希望考生写作“自己应该如何在孤独中沉淀自己,克服物质和精神所带来的孤独,把孤独变成人生中的一笔财富,从而享受孤独,走向人生的辉煌等内容”。如上改动,挖掘出了材料的隐含信息,恰当表述,突出了中心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