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知源论文网 > 教育类论文 > 学科教育 > 正文阅读资讯:以主体间性视角观照语文阅读教学的对话

以主体间性视角观照语文阅读教学的对话

[作者:邓碧娴[来源:互联网]| 打印 | 关闭 ]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语文课程标准》)。可见,语文阅读教学作为对话,它由以教师与文本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教师与学生对话以及学生与学生对话为主的多重对话相互交织而成。 
  一、教师与文本的对话 
  语文阅读教学对话中的“文本”特指“教学文本”,包括教科书、教材等,是经过教学论加工的,供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使用的专业文本。教师与教学文本的对话包含以下几个层面: 
  第一,领会编者意图。教学文本是编者智慧的结晶,不同版本的文本,其编辑的指导思想、编写原则、编写意图、编写体例、呈现方式等各具特色,因此,与教学文本对话得从编者视角着眼,如确定选文的类型(定篇、例文、样本、用件)及其作用;把握教材文本编辑的体例,揣摩编者的编辑意图;研究教材文本编辑的方法。教师在与教学文本的对话中,只有深刻领会编者的编辑意图,才能准确地选择教什么、确定怎样教,才能明确阅读教学对话的方向并设计进程。 
  第二,把握课程理念。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所以,教师在与教学文本对话时首先要从语文课程目标的宏观视角对文本进行重构。一是要落实语文的工具性,二是要落实语文的人文性,其次要从语文课程目标的微观视角,即各个模块、各个单元、各个学段不同的教学目标,对文本进行加工裁剪,再度创作。 
  第三,换位学生角度。教师与教学文本的对话不同于一般的鉴赏阅读,它是一种“备课性阅读”。它具有特定的目的性——教师是为了指导学生的阅读而读;它具有重构性——需要从阅读教学对话的角度对课文进行再次加工;它具有特定的服务对象——学生,所以要学会换位思考,处处替教学对象——学生着想,即把自己的阅读思路转化为指导学生阅读的思路,把自己的阅读行为转化为课堂上的导读行为。这种对话应当是教师与教学文本“对话”活动的主体内容,应当根据语文学习的一般规律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积累、人生阅历、思维特点等对文本进行解读。 
  第四,呈现个性解读。在文本解读过程中,教师不能忽视自我的存在,因为虽然读者必须服从作品所表达的作者的主观情感,但是每个读者都应该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教师从自己的生活阅历、性格习惯、心理状态、兴趣爱好出发,依凭自己的文化积淀,文学素养,学习方法,知识经验以自然人的身份和文本对话。在这一过程中,将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文本中的信息编码重组,获得真实而独特的体验,建构起属于自己的学术体系和思想认识。细心研读文本是教学对话的基础,教师与文本对话的深刻性直接影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教材的处理和把握,并直接决定师生对话的有效性。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