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学课程开发对历史学科教学的重要性研究
问题:①铜车马的设计有哪些精妙之处?这种精妙对掩盖秦始皇的死因有什么作用?②认真观察彩色陶俑,他们的服饰靴子有哪些不同?说明了什么?③认真观察馆内陈列的士兵俑外貌,有什么特点?根据这些特点,谈谈你的看法。④举例说明3个俑坑反映了怎样的精神风貌?这些答案在百度上搜索不到,学生只有在馆内认真观察文物,阅读文字资料,还要通过询问馆内工作人员才能完成。
在山东泰山游学的探究问题设计方面,以前的问题是:通过攀登泰山,观看摩崖石刻、参观沿途建筑、知道泰山在中国历史的特殊地位。这个问题大、空,摩崖石刻上的文字学生大多不认识,无法回答问题,因此攀登泰山就成了体育运动。后来的游学前,教师提供文字资料,提出问题:①什么是泰山封禅?②秦始皇为什么要进行泰山封禅?③拍摄与泰山封禅有关的原始史料,文字说明其意义。④绘制秦始皇进行泰山封禅的路线图,标注重点地点。这样的问题既明确,学生又有抓手,同时在游学过程中除了欣赏泰山风光外,还要绘制路线图,并将材料中所示内容标注在路线图上,做到了游与学相结合。
(2)过程性评价明确、落实,具体,可操作性。游学既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良好行为养成的过程,评价是游学课程得以顺利实施的保证,学生通过评价知道游学过程中哪些行为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3)从学生身边开始———先“近”后 “远”。学生对于他们生长学习的环境非常熟悉,但是缺乏对环境范围内人与事的系统认识和思考,能够认识自己居住的城市或者地区已为不易,因此游学地点的选择先从学生熟悉的北京开始,慢慢辐射到周边地区乃至更远的地方,做到循序渐进。
(4)全过程跟进———重视游学“前”“后”。游学的意义不仅在于游学的过程中收获什么,更在于如何使游学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最大化。因此,游学前对学生进行指导,除了课题的指导还有安全、同伴合作的指导。结束后,举办游学的总结性活动让学生回顾、反思、总结游学的经历。
总之,作为教师,我们要对课程资源进行识别、开发、加工和利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校外课程资源的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 胡昌成.校外历史课程资源开发的实践与思考[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Tags:
上一篇:博物馆课程与学习任务单的应用下一篇:古今贯通法在古代汉语文选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