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知源论文网 > 教育类论文 > 学科教育 > 正文阅读资讯:中学化学课中的探究活动实践

中学化学课中的探究活动实践

[作者:未知[来源:互联网]| 打印 | 关闭 ]
动手实验,并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做实事求是的记录。
根据实验现象,教师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原因,形成一定的自主意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在学生都产生了一些想法之后,组织学生进行组内交流讨论,最终得出结论.
        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便形成了“从实验操作、观察现象,到解释现象,得出结论”一条研究化学实验的思路,从而达到了培养思维,发展能力的目的。
       3.探究活动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1 设计明确的学习目标。在活动中能提高学生的哪些具体能力,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学生的基本能力要求主要有如下七个方面:观察、搜集信息、设计方案、讨论、实验、分析和解释、表达、合作、交流。当然,通过一次探究活动并不能立即对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有很大提高,七种素质的培养要求教师耐心地、循序渐进地帮助和指导学生。
        3.2 关注活动细节的设计,提高活动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细节的处理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最终探究活动的成败。一切创造都源于实践,而实践中的每个环节都是紧密结合不可分的,当某个细节出现了问题,都会因小失大,影响整个探究过程,教师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才能让探究课堂的效率得到提高。
        3.3 提供材料支撑和方法指导。教师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仅是提出探究问题,还要为学生如何思考、如何进行实验提供必要的材料支撑。如果问题提出后学生无从下手,则探究活动就进行不下去了,那么这样的课堂一定是失败的课堂。要关注科学探究的方法指导,教会学生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推理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这也是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3.4 准确把握学情,适时调控探究进度及方向。教师在课前对小组合作探究活动的设计如果有充分的过程预设,细致地分析学生的已有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就能正确的把握教材和学生已有经验的切入点,使合作探究的预设方案真正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准。在课堂上,教师的任务就是关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或奇特想法,及时把握学情,适时调控探究活动的进展和方向。
      &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