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PR教学法在日语初级阶段教学中的应用——以日语听说课堂教学设计为例
指令所作出的反应,幼儿从周围人的反应中了解自己的身体反应是否恰当。而通过这种行为的反复,幼儿逐渐发现这些“音声”的意义,从而习得语言。③ 在这个过程中,周围人并不要求幼儿开口说话。Asher 由此认为,语言表达是语言理解的结果。TPR 即是使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时,在短时间内模拟、体验幼儿母语习得过程的一种教学设计。2.认知心理学说和大脑生理学左右脑学说Asher 接受了J.Piaget 认知心理学的观点,J.Piaget 将幼儿获得语言的过程称为“ 建构现实”(Constructing reality)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仅仅听成年人用语言解释“现实”是不够的,还必须通过自己的直接体验(身体活动得到反馈)才能对客观现实建立起认知。另一方面,大脑生理学左右脑学说的研究也被Asher 用于支持其观点,即左脑主管言语思维,右脑主管动作形象思维,幼儿通过身体活动,即右脑活动接受语言启蒙,直到达到一定量的积累时,才逐渐激发左脑活动产生语言。因此,TPR 教学法主张为右脑组织教学,即利用右脑建立第二语言与身体活动之间的联结,由此触发左脑的语言表达功能。
3.Krashen 的可理解性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20 世纪80 年代,美国语言学家Krashen 提出了二语习得的五个假说,其中的“输入假说(the inputhypothesis)”和“ 情感过滤假说(the affective filterhypothesis)”有力地支持了TPR教学法的设计理念。Krashen 提出二语习得需要为学习者提供“可理解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可理解输入”指的是输入给学习者的信息应略高于学习者现有的习得水平,用i+1 来表示。i 表示学习者现有的习得水平,1 表示稍高于目前水平的语言知识。另一方面,Krashen 认为情感因素也对二语习得过程产生影响,当学习者缺乏信心、对学习过程感到焦虑时,将妨碍二语的习得。因此,教师应创造情感过滤程度低的课堂,降低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其获得最佳的语言输入效果。TPR教学法的教学设计鲜明地体现了以上这两大原则。(二)TPR教学法的教学设计根据以上理论基础,Asher 进行了一整套教学设计,在多种语言的教学实验中得到了积极的反馈。TPR教学法的操作方法应遵循以下几个要点:1.主要的教学形式是“听指令做动作”TPR 教学法具有不同于其他教学法的鲜明的课堂表现形式——教师用教学目标语言说出指令,学生则按照指令做出相应的动作。这里包含TPR教学法的两大特征:(1)教学语句以祈使句表达。(2)学生一开始不需要跟随教师出声朗读,而代之以动作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