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改革探索
论文关键词:高等院校 汉语言文学 改革
论文摘 要:高等院校中的汉语言文学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提升上的作用明显,而目前众多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面临很多问题,在结合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对现如今的教学模式做出相应的改革显得尤为必要,本文就这类问题进行相关的探讨分析。
以大学语文为代表的高校汉语言文学能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在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社会事件的独立思索上有不可替代的引导作用[1],正如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杨志坚所说的那样,大学语文主要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对汉语的文字表达及理解能力,养成较高的汉语素养,提高审美水平,并通过有关文章的学习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高等院校的大学语文发展有几十年的历史,而对于以该课程为代表的汉语言文学的改革却一直在持续,本文就汉语言文学的面临的现实问题及在今后改革上应做出的努力进行相关的探讨分析。
1 高校汉语言文学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一直是放置在一个不被看好的角落当中,相对于高校中的其他选秀课程,以大学语文代表的汉语言文学一直是处在一个低级的位置,最明显的证据就是目前大学语文的课程已经从国家规定的108课时骤然缩减到36课时,而对已经压缩到不可在压缩程度的大学语文科目如今在大部分高校也是不能完全按规定执行,众多的大学生宁可用上课的时间睡觉或者玩手机更有甚者逃课,也不愿忍受这不到36课时的“煎熬”。如果认真分析一下的话,汉语言文学面临的现实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课程教学方向不准确
在目前的社会发展状况下,应用能力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实用主义在高校和社会中弥漫已久,大学语文为代表的汉语言文学至于能否满足学生对实用价值的欲望没有很好的定位,其仅作为文学素养提升及语言表达能力工具的地位似乎必然得不到更多关注,而教学上对此没有很明确的定位和指导性方向使这种观点更被人理所当然接受[2]。
1.2 课程属性难以判断
当前高校中的大学语文教学带有很大程度上的自由度,无论是从课程编排还是内容选定上都没有准确的规定限制,而且其属性一直没有给予确定,当需要作为公共课讲授时便以宣传基本文学知识作为目的,当需要提高人文素养时又以精神食粮灌输给学生,在具体的作为上很难有真正的突破,其对人文思想传播的中的作用需要尽快实现[3]。
1.3 课程教学单调无趣
受传统填鸭式教育方式的影响,目前的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也存在有教师的主动地位盖过了学生的被动地位的情形,这对于整个课堂气氛来讲显然不会有很好的烘托和带动,教师依然采用熟悉的备课讲授分析板书等方式教学必然不会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相反这种单调无趣的课堂教学形式会让学生感到更加的反感,出现大批睡觉或缺勤的情况也就在所难免[4]。
1.4 课程考核目的单一
众多高校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依旧没有摆脱以往的考试模式,传统的闭卷考试让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兴趣也就大为缩减,采用单纯的知识问答的方式已经不适宜作为选修课的评价,在以试卷为基础的评价机制中灵活加入其他的评定指标成为未来课程教学中值得尝试的方式。
1.5 课程教授师资队伍问题[5]
课程教学的好坏主要还是决定在教师的教学质量上,能够选择学术水平教育水平高的教师作为课程主要讲师对课程的带动有积极作用。目前的高校教师队伍没有形成稳定的体制,在约束力上不受管制导致教学质量也有所下降,课程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教师群体也没有太多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