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职专业英语与岗位技能对接
摘要:如何让高职专业英语,从一门纯理论的人文课程,转化成操作性较高的实践课程,如何让高职专业英语改革更符合岗位需求,怎样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高职生职业技能的提高,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关键词:高职专业英语;岗位技能;对接
1.教材缺乏操作性
纵观近几年的高职专业英语教材,不论是编写的内容、思想、体例,还是对语言知识的理解与记忆的学习指导方法,大多数还是以本科院校的教材编写模式为主要依据,并没有把职业背景下的英语应用能力作为教材选择的目标。比如本校新开设的“高尔夫专业”,国内大多数教材仍然以“高尔夫发展”、“高尔夫名人”、“高尔夫打球技巧”、“高尔夫国际赛事”、“高尔夫场地维护”等章节编写,这些内容过于理论化,且不适合高职生实际工作岗位的英语运用。
2.教师缺乏接“地气”
接“地气”应该理解为在校老师去企业学习,以达到理论的“下潜”和“上浮”。理论“下潜”,是指老师不能只沉溺于理论,迷恋于书斋,要对接实践,要与实践相结合,像陶行知、袁隆平那样,有自己的学校或试验田,这样真正“下潜”到水中,躬行实践,水暖自知,与实践融为一体,才能真正由实践出真知、出真思想、真理论,理论才能真正成为源于实践而又高于实践的存在。与“下潜”相对的“上浮”是指,指教师教育教学要从低端的经验向上突破,提升到理论化水平。下企业学习,是一个充电的过程,也是个实践反思的过程。
如今在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是结合高尔夫的一些专业英语单词,讲授一些关于高尔夫礼仪、高尔夫打球技巧和规则的专业文章,忽视了“What stages will we go through in learning process?”、“What’s our body clock?”、“Time management?”等一些常识性的问题。究其原因,教师也没有真正下场打过球,或者去企业的时间太短,对企业的需求了解不足。
3.教师自身的职业素质有待提高
积极培养“双师型”教师,是如今高职教育改革喊得最多的口号,也就是说高职教师最好既是企业工程师,又是学校讲师,这样才能解决在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无缝对接的问题。“双师型”教师,其实也只是达到“技能+知识”这个目标。而真正“以人为本”的高职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本。“高职的前程”,应该是“高素质+高技能”的培养。一所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应该是用人单位评价的好坏,学校的很多工作都要围绕这一要求展开。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
Tags:
上一篇:行动体系教学模式改革实践初探下一篇:开发农村资源,开展民间游戏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