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企业教育培训体系完善之道
3.加大考核力度,确保教育培训常态化
一要强化日常培训考核。充分发挥班组培训、日常培训的作用,继续开展和完善“师带徒”培训,并进一步加强培训考核管理,将阶段性考核与总结性考核有机结合。由各专业部门根据生产工作实际需要确定各专业的培训目标,规定培训后徒弟应达到的理论及技能水平,包括在理论知识方面需要熟练掌握、基本掌握和一般了解的内容范围以及在实际操作各个项目上需要达到的业务水平,并将相关标准固化。二要强化对员工的培训成果考核。采用培训积分管理办法对员工参加培训情况进行量化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职业技能鉴定、专家人才评比等工作有机结合,有效提高员工对教育培训的重视程度,充分调动员工参与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三要强化二级培训考核。加强对二级培训的管理和检查指导,提供基础支持,由人力资源部组织定期抽查,培训中心协助进行考核。要求每个单位建立各专业示范课程,由人力资源部、培训中心组织其他单位观摩,在互相学习借鉴的同时,每季度进行互评,评比结果纳入综合业绩考核,激发各单位培训工作的积极性,加强培训实效性,充分发挥基层单位二级培训网络的巨大作用。
4.勇于激励创新,确保教育培训规模化、实用化
一是坚持“人才强企”战略,启动“1235”工程。力争在2年之内培养10名省公司级或国网公司级专家,培养20名“双师”型人才。抓实外出培训,每年至少组织30名中层干部到国内知名企业访学,至少组织50名专业技术骨干和优秀员工到先进兄弟单位顶岗实习,明确培训范围,拟定调研实习课题,确保培训取得实效,并建立常态机制。二是加强专业化人才培养。在做好业务培训的同时,与国内重点高等院校建立合作关系,签订定向委培协议,每年通过个人申请、单位推荐、组织审查的形式选取一批专业岗位上符合条件的业务骨干到指定高校进行为期1~2年的相关专业脱产学习,旨在提高员工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对当前形势下新模式、新方法、新技术的了解和应用水平,为高层次、领军型专家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坚实的理论知识保障,提升公司在各专业领域探索研究和破解难题的能力。三是做好职业技能鉴定和专业技术资格评定工作。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提高员工参加专业技术资格评定和职业技能等级鉴定的积极性。加强职业技能鉴定考前培训工作,重点对未达到相应技能等级人员加大力度进行培训,争取实现职业技能鉴定报名率达到100%,通过率达到70%以上,并将各单位报名率和通过率指标纳入公司综合业绩考核指标。继续开展技师、高级技师聘任工作,充分发挥技师、高级技师作用,建设一支有一定文化素养、操作动手能力强、一专多能、技术精湛的技能人才队伍。四是倡导以赛促训。在搞好基础培训的前提下,鼓励各单位立足学员本职岗位要求,结合公司生产经营工作需要,以小竞赛、小比武的形式,有效调动员工钻研业务、提高技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员工参与培训的热情。加强专业竞赛管理,打造一支金牌参赛团队。根据省公司和公司年度竞赛计划,由培训中心和各专业职能部门联合组建竞赛小组,选拔各类竞赛的优胜选手和业务骨干组建一支高素质、高技能、涵盖各专业的竞赛比武队伍,作为参赛选手人才储备。完善人员选拔标准和赛前针对性封闭培训方案,对人员实行动态流动管理,充分做好赛前准备和人才储备。选聘理论扎实、技术过硬的教练带队,加强赛前模拟考核,提高公司在各级竞赛中的成绩,有力促进公司同业对标指标的提升。五是加大奖励力度。对在竞赛、比武中的优胜选手,在物质奖励的基础上给予一定精神奖励,赋予荣誉称号,并建议公司工会向市总工会为竞赛优胜选手申报“劳动模范”或“岗位能手”等荣誉称号。通过树立先进典型,起到积极的引领示范作用,促进员工队伍争先意识的进一步提升,在公司范围内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六是激发员工参与热情。充分利用课后反馈、网上测评等方式,广泛征求学员意见,开展培训课程选择和培训效果评估,鼓励员工亲自参与培训策划,坚持按需施教、务求实效的原则,开发切合实际的培训课程,使广大学员真正学有所获、学以致用;在员工中树立正确的培训理念,继续加大后续学历教育和各类专业培训力度,一方面要提高员工素质能力,明确自身发展规划,另一方面要提升人才当量密度、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确保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Tags:
内容搜索
推荐论文
最新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