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知源论文网 > 教育类论文 > 职业教育 > 正文阅读资讯:五年制高职文化素质校本课程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五年制高职文化素质校本课程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作者:金之辉[来源:互联网]| 打印 | 关闭 ]


2.课程的形式与地位问题
明确需要改革与建设的校本课程后,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存在形式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这一问题包括:除课程教学外,人才培养方案中还包括哪些阶段性工作?课程体系中,国家、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有怎样的课时比例?哪些课程作为第一课堂形式的校本课程,它们与国家课程的关系怎样?哪些课程以第二课堂的形式存在?第二课堂的形态有哪些?各门课程的分阶段培养方案是什么?作为人才文化素质提升的整体工程,各门课程的联系是什么?形成了怎样的课程结构与发展脉络?
3.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问题
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课程建设中的重点工作,相应地也包括多个层面的问题:课堂开发的主体是谁?不同的主体如何有效地形成合力?课程开发的依据是什么?不同的课程尤其是那些原生性较强的校本课程的课程标准是什么?在课程体系中,不同课程需要什么样的开发策略?哪些课程需要整体性建设?哪些课程需要动态地改革?课程开发的目标是什么?怎样有效地通过课程建设确定在课程体系时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实施的主体是谁?需要通过什么样的途径?需要提供的支撑平台是什么?如何保证不同的课程形式,主要是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间人才培养效果的相互作用?
4.课程的评价问题
课程评价是人才培养的终端问题,这个问题中,要关注的有:各门课程的教学效果是否达成?在人才整体培养中的地位又是否得到体现?建设校本课程的初衷是否达成?各门课程是否有效地联系在一起?对人才的持续发展形成积极的影响?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等课程本身的属性是否科学?有没有进一步改革的需要?
5.课程的价值导向问题
课程的价值导向是课程建设的升华,也是课程评价的升华,通过这个问题的解答,课程建设的工作才从根本上得以完成,它包括:课程对提高学生的人生境界是否有帮助?课程对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是否有帮助?课程对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是否有帮助?
三、文化素质校本课程建设问题的对策
1.人才培养要有“功利性”,更要打破功利性
要有“功利性”指要有目标,要以社会发展水平、需求和人才持续发展的可能作为驱动,社会重视劳动者文化素质的提升是有动因的,不能割裂这些动因盲目地搞课程建设。但是,部分课程看起来既不是国家课程,也不具有庸俗化的社会作用,但是对人的思想、行动还是有深刻的影响。有些东西对个人的生活质量的提升有重要的作用,有些东西在人才发展到一定高度时才会逐步体现其无法替代的价值,这些在课程建设时都要以恰当的形式给予适当的关注。在文化素质校本课程的建设中,还是要注意培养对象健康人格的发展,以培养对象能够具备更光辉的人性、更充实的思想和本领,在社会中找到更有价值的定位为目标。
2.课程设置要具有开阔的、发展性的眼光,打造多种课程融合协调的课程体系
这里一个层面的问题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体系建设,另一个层面的问题是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相融共生。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国家课程更加稳定,目前更是有进行标准化统一测试的尝试,关注的是一些经典的、在师资上没有特殊要求的课程,相对地,校本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处于从属地位。但是,五年制高职学制的改变反而给了这一课程更灵活的空间,因此,要走出经典课程的视野,以培养一个具有更高文化素质的完整社会人的标准去设置、开发课程。同时,要立足课堂但不局限于课堂,开展更多形式的人才培养工作,尽可能让学生把学习时间用满用实,把对各方面事物的学习固化为行为模式。
3.要建立多主体共同作用的课程开发与实施队伍,实现资源共享、多平台共支撑
在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意识不断增强,企业、行业专家参与教育工作的行为已经渗透到了各个方面,行业需求也前置化为实际的人才培养改革措施,企业人员成为师资的重要组成,校企共建的平台也发挥出多方面的重要作用。这一社会化的合力实际上并不限于技能培养,学校要让文化素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更有效,也应该与包括企业专家在内的更多专家共同开展“头脑风暴”,共同分析、设计、开发与实施课程,在此过程中,整合各方面的优势资源,搭建提升文化习得和文化素质的多元化平台。
4.要打造多元的课程与教学评价体系,持续地与课程建设形成有效的反馈
与多元平台支撑下的多元课程形式相适应,打造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开展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的分层教学和学分互认,建设针对不同阶段的培养对象,由多主体的课程实施者通过不同的途径实现知识、能力、情感等不同维度的评价,挖掘评价指标,充实评价路径,完善评价体系。评价结果对课程的进一步开发、课程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形成有效的反馈,在不同的阶段推动人才文化素质的真实提升,并提供持续提升的动力。同时通过这种有效反馈的模式,不断完善教育行为本身。
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热议度逐步提高的今天,原本受关注较少的文化素质教育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以用人单位为代表社会各界和学校一起成为课程建设的主力,为课程实施提供了多方面的助力。而在五年制高职学制调整的背景下,包含文化素质校本课程在内的多种校本课程、第二课堂课程得到了实施教学的机会和更好地实施教学的平台,这都说明了整个社会对职业教育办学要求的提升,抓住这一契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有效地整合各方面力量,及时地解决文化素质校本课程建设遇到的各项问题,我们相信职教办学的内涵会得到进一步深化,职教培养的学生会具备越来越强的社会竞争力,拥有越来越美好的人生。
参考文献:
[1]钦惠平,吴玄,王化旭.浅谈五年制高职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J].江苏科技信息(科技创业), 2010,(5):112-113.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