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设要突出“美育”功能
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强调受教育者应当德、智、体、美全面发展。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更是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美育的真正落实要体现在校园文化的审美建构上。和谐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将以其无声的育人力量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其次,美育功能渗透在校园文化建构的各个层面,不通过美而进行的教育是困难的,而校园文化的任何其他育人功能,如历史功能、休闲功能、政治思想教育功能、精神陶治功能等也正是通过美育功能来实现、起作用。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最大特点,就是它与课堂内的知识传授与教师的当面讲解不同。学生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而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学生不是学习的机器,他们有追求美、享受美的权利,他们有着自己多重的人生兴趣与追求。而校园文化以其活泼的形式,以其赏心悦目的舒适感,以其浪漫的风格节奏,以其对于学生自身兴趣的感染与诱发,以其无压迫性的自然景致满足了学生自身兴趣的需要,成为学生乐于接近的东西。校园文化的审美陶冶能使学生更好地在审美的体验中意识到个体的存在,意识到个体价值的实现与满足。
再次,校园文化的美育功能,尊重学生的个体生命,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与要求。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发表的权威性报告《学会生存》中认为:“应该把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进人的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8]教育的过程是学生的生命必然介入的感知体悟过程。他们必须在情感上接受、思想上理解、行动上追求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受到教育,有所进步。而校园文化正是以一种环境的塑造力给这些学子提供这样的一个感受经历的过程。教育总是内在的教育,内化的教育,生命的教育,教育的关键是要能激发个体的主动性,达到个体的“自我完善”,也就是要内因真正起作用。校园文化的美育功能无疑在这一点上是最具有优势的。
德育一直是各类学校放在首位的工作,然而最好的道德教育也必须借助于审美的介入来完成。大学校园是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充满人文智慧和人文关怀的文明圣地。文明的校园环境、求实的学风、严谨的校风,对人的荣辱观有潜移默化的教化功能。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让一种积极的校园文化成为衡量善恶美丑、是非曲直的标准,并使其转化为学生对荣辱观念的判断标准,真正做到环境育人,这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四
重视校园文化的审美教育功能,必须要处理好这样几个问题。
1、美育要与特色结合起来,各校自然环境不同,学科风气不同,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上就不可强求一律,而要做到多样化的统一,这既是美学的基本准则,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要求。各高校之间文化建设要多样化,不可千篇一律。同一学校内部也要做到“和而不同”,将丰富性与自身的特色有机地结合起来。
2、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校园文化建设要注意一种求真、向善的文化建设思路,要培养学生的崇高感、优雅的风度、恰当的处事方法、敢于负责的勇气,这是高校自身的性质所决定的。校园文化建设无须华丽,要朴实、朴素、凝重、沉思,富有启发,以其直观的形式,强调学生的情感与生命的参与。
3、美是非功利的。切忌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将较强的功利性与实用性引入其中,走形式,讲排场,只美化面上的东西,而忽视那些真正影响学生的地方。校园文化建设要淡化实用,这一点是必须注意的。学校就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要站在一定的高度之上,要立足于长远。“大学的环境不能和社会一样,大学要高于社会,因为大学是培养未来社会的人,未来社会要比今天社会更美好,更接近理想。”[9]王义遒教授的看法,是值得我们重视的。大学校园文化不能做成面子工程,要讲求其价值的引导作用。
4、校园的美育功能务必体现于细节上。“润物细无声”,不必求大,不必求势。百米长的人文走廊固然需要,上万平米的广场固然需要,但这些毕竟要受到资金、场地等多种条件的限制。实际上,校园的一草一木都能实现它的美育功能,举手投足之间的美有时更能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重视细节,投人小却收益大,希望能引起学校文化建设决策者的重视。
5、学校教育是整体的,通过校园环境的改变来教育学生要与学生其他方面的教育结合起来。教师言谈之美,课堂设计之美,管理人员的管理与关怀之美等都是应该注意的。当然作为教育的接受者,学生与校园文化之间要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动关系,学生的审美能力的提高也是十分重要的。要有“辨别音乐的耳朵”,有“能欣赏美的眼睛”,我们就要不断加强学生自身的审美能力,培养他们的审美理想与审美情趣。只有这样,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的美育系统才能真正建立起来,我们的教育也才能真正达到“和谐”育人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苏]苏霍姆林斯基著,王家驹等译.关于全面发展教育的问题[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p2.
[2]周远清.从“三注”到“三提高99——关于人才培养中教育思想观念的探讨[J].教学与教材研究,1999(2).
[3]张楚廷.教育观念的深化[M].见周远清,阎志坚编.论文化素质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p43.
[4]石亚军.人才成长岂止在课堂[J].中国大学教学,2003(5).
[5][美]杜威著,许崇清译.哲学的改造[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p100.
[6]陶行知.谈生活教育[M].见陶行知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p267.
[7]蔡元培.对教育方针之意见[M].见:文艺美学丛书编辑委员会编.蔡元培美学文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p5.
[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p36.
[9]王义遒.文化素质教育要在“化”字上下功夫[M].见:周远清,阎志坚编.论文化素质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p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