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知源论文网 > 教育类论文 > 职业教育 > 正文阅读资讯:中职一年级学生孤独感现状调查研究

中职一年级学生孤独感现状调查研究

[作者:郑琼蕾[来源:互联网]| 打印 | 关闭 ]
么还会有孤独感呢?其实这些只是一种物质上的享受,心理的快乐可能更重要,现在父母在物质上能够很好的满足孩子,但是实际上人的需要不仅有物质上的需要,还有心理上的需要,父母在自认为满足了孩子物质需要的同时,还应该更加重视孩子精神需要的满足。   5.2从学校方面降低独生子女的孤独感   当今学校教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知识教育,二是成长教育,使学生长大后能更好适应社会。有人说,成功的因素中智商占20%,而情商即心理素质却占了80%。所以,在成败教育过程中,教育学生在面对失败时,应做方法不当和努力不够等归因,以激起他们为改变自身状况而努力的积极性;面对成功时,应更多地做努力和能力归因,让他们相信自己是靠自己的能力经过努力获得成功,以改变消极的情绪体验。班主任的鼓励态度对学生孤独感有一定影响,班主任鼓励越多,其学生的孤独感越少,反之亦然。所以,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应多鼓励,少批评和惩罚,增加师生间交流,这样学生就不容易感到孤独。   6.结论   (1)我校高一学生中存在孤独感,且性别差异显著,男生孤独感更显著。   (2)青少年孤独感与人格之间存在着相关,其中精神质(0)与神经质(N)与孤独感存在正相关。即神经质(N)倾向越高,即情绪越不稳定,孤独感越强烈;神经质(N)倾向越低,即情绪越稳定,孤独感越少。外倾性(E)与孤独感存在负相关。即外向性程度越高,孤独体验越少;内向性程度越高,孤独体验就越强烈。   参考文献:   [1]陈衍,陈庆良.福利院儿童与普通儿童孤独感和人格特征的比较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105-107,118   [2]周宗奎,赵冬梅,陈晶,蒋京川.童年中期儿童社交地位、社交自我知觉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4):70-74   [3]李艳红.学习不良儿童的孤独感及其相关因素研究[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6):123-124   [5]俞国良,辛自强,罗晓路.学习不良儿童孤独感、同伴接受性的特点及其与家庭功能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0,32(1):59-64   [6]辛自强,池丽萍.家庭功能与儿童孤独感的关系:中介的作用[J].心理学报,2003,35(2):216-221   [7]周宗奎,范翠英.小学儿童社交焦虑与孤独感研究[J].心理科学,2001,24(4):442-444   [8]Jervy M.Burger著.陈会昌等译.《人格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50——254   [9]Steven R.Asher and JulieA.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