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范仲淹的“忧乐”情怀在教育改革与实践中的体现
范仲淹主持庆历新政,也将兴学作为重要改革内容,各地纷纷奉诏建学,地方学校雨后春笋般涌现,仅江西一地,就兴办了吉安府学、抚州府学等八十一所学校,还建了不少书院。
其次,尊重名师,开创宋学。景祐二年(1035年),范仲淹在苏州买了一块地,风水先生说是块风水宝地,在这里建宅,子孙兴旺,卿相不断。范仲淹说:“吾家有其贵,孰若天下之士,咸教育于此,贵将无已焉?”于是献地建学,广受赞誉。他还请名儒胡瑗来讲学,将苏学办成了名冠东南的名校,形成了“苏湖之法”。在庆历新政推行时,经范仲淹、富弼推荐,朝廷任孙复、石介为国子监直讲。“宋初三先生(胡瑗、孙复、石介)”都因为有他的引导和推荐,才在宋代思想史或学术史上地位显赫,“苏湖之法”也得以在全国推广。宋学精神形成于各地书院名师之中,这些书院中名师的教育活动也最能体现范仲淹“经邦济世”的教育理念,可以说他对于宋代书院的兴起和宋学精神的形成有奠基之功。
再次,创立义学,教化族人。范仲淹用俸禄购义田,设义庄和义学,在教化族人、稳定社会、加强基础教育上贡献很大。他在“义庄规矩”中严格规定了义学经费的管理。义学的教育对象为本族适龄子弟,义学不仅对族中子弟实行免费教育,还负担学生参加考试的费用,使族中子弟知道读书的乐趣,并通过读书改变命运。他的义举被朝廷各级官吏纷纷效仿,购义田、设义庄和义学蔚然成风,普及教育作用明显,此举也得到了朝庭的充分肯定和财力支持。
三、定基准,革故鼎新
首先,远虑近忧,务实求变。范仲淹生活在北宋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很为国家担忧,主张实行政治改革来摆脱危机,他认为“夫善国者,莫先育材;育材之方,莫先劝学;劝学之要,莫尚宗经。宗经则道大,道大则才大,才大则功大”。进而强调:“王者得贤杰而天下治,失贤杰而天下乱。”
其次,针砭时弊,改革科举。北宋初期,朝廷关注的科举与学校教育并不关联,因此很多士大夫子弟只想通过科举考试来博取功名,徇私舞弊成风而不务实学。范仲淹着力改革科举制度。他主张的“慎选举”,就是改变科举考试以诗赋、墨义(记诵经书章句)来取士,而代之以重视经书之“大旨”和时局之“策论”。他主张的“敦教育”,就是要在地方普遍建立郡学,规定凡是举子必须在学校学习满三百天后才有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而且考试以学校教育内容为主,“先之以六经,次之以正史,该之以方略,济之以时务,使天下贤俊翕然修经济之业,以教化为心。趋圣人之门,成王佐之
Tags:
上一篇:巧掘乡土资源培育爱国情怀下一篇:诗意的教学模式素养的课堂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