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范仲淹的“忧乐”情怀在教育改革与实践中的体现
器”。让学生既注重经义,又关注时政。他还改革了教育系统,对学校实行分级管理。要求学生二百人以上的县都得成立学校,聘请名师,督促学生读经诵义;把国子监的生徒扩充到二百人;改锡庆院为太学,严格各项管理。
再次,教分门类,学有专才。范仲淹主张多门类培养人才,且对不同人才有不同的培养要求。他强调学校的教育内容应以《诗》《书》等儒家经典为主,兼授诸如算学、医药、军事等基本技能,这对于宋代学风、士风的转变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还注重培养有专门知识、技能的实用人才,如医学、武学等。他提出建立专门的医学教育机构,培养精通医术的医生;要求朝廷“委宣徽院选讲说医书三五人为医师。於武成王庙,讲说素问、难经等文字,召望京城习医生徒听学,并教脉侯,及修合药饵。”他建议设立武学,对武将进行系统的军事和文化教育,培养文武兼备的军事人才。这些分门别类设立学校培养人才的思想在当时非常具有开创性。
四、改基因,移风易俗
首先,复兴儒学,净化士风。五代宋初,在佛老激扬、儒门淡薄的情况下,士风颓废,奢侈淫逸成风。据此,范仲淹疾呼复兴儒学,在推动儒学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他本人精通六经,尤其擅长《易》,也非常重视《中庸》《春秋》,曾作《说春秋序》。他认为:“释道之书,以真常为性,以清净为宗。”他的“忧乐”情怀也使他入世积极进取,时时自律而又处处关切时政,从而形成了他独特的援释、道入儒三教合流的学术思想。他在《上执政书》中主张“深思治本,渐隆古道”,期以行之数年而使“士风丕变”。他在庆历新政中,就是要使“琴瑟更张”,复兴儒学,对士风改变起到了旗手的作用,就如朱熹所说,到范仲淹的时候大厉名节,振作士气,所以他在改变士风方面贡献很大。
其次,力救文弊,改变世风。范仲淹提出了“救文弊”的思想,主张通过教育移风易俗。指出“文章之薄,则为君子之忧;风化其坏,则为来者之资”,批评当时“修辞者不求大才,明经者不问大旨,师道既废,文风益浇”,并且强调“其源未澄,欲波之清,臣未之信也”。 他在《睢阳学舍书怀》中写道:“瓢思颜子心还乐,琴遇钟君恨即销。”主张儒家既应该追求“内圣外王”,把仁义道德作为人生追求的精神境界,像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也不改他乐于积德行善的品行;又应该怀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宏伟志向,一旦能像伯牙琴遇到钟子期那样的知音,被人君所用,就要把理想付诸实施,为民谋福祉。他这种 “进退皆忧”
Tags:
上一篇:巧掘乡土资源培育爱国情怀下一篇:诗意的教学模式素养的课堂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