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学生写作素质的培养
提高中学生的写作素质,阅读是必不可少的。文学欣赏是一种艺术的认识,它要从形象的感知开始。而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首先接触的是作品的语言;先要了解语言,才能把握作品的艺术形象。文学的语言,都是有形象性的。而语言的形象性都能诉之于想象,也即诉之于形象思维,所以,文学的语言能使读者“瞻言而见貌”,[3]也就是在想象中见到它所描写的形象。想象的形象也是具体感性的,好像目有所见,耳有所闻,留在脑子里的印象几乎和视觉的或听觉的形象是一样的。文学作品的形象,由于不受时间和空间、主观和客观等条件的限制,有时不是那么一目了然。如果一个作品根本没有形象,它就缺乏艺术的基本特征,从而也不能成为艺术欣赏的对象。反之,一个作品所描写的形象若是具体、鲜明而生动,读者的想象便会在脑子里形成清晰的印象,获得一定的感受,由此进入了欣赏过程。如我们在读《青春之歌》这部小说时,一开始就在脑子里产生了林道静这个女主人公的印象,好像看到了一个全身穿着白衣,脸色也带苍白的少女,寂寞地坐在火车厢的一个角落里,也就不知不觉地感到有点异样。这样的对于形象的感受,是艺术认识时初步的心理活动,也是文学欣赏的出发点。波瓦洛曾说:“一个贤明的读者不愿把光阴虚掷,他还要在欣赏里能获得妙谛真知。”[4]也就是说在欣赏过程中,读者既获得艺术享受,又受到思想教育;既开阔了视野,又学到了大量的知识。
文学语言的加工和提炼。文学语言的加工提炼,是为了能很好地描写出作者对于社会生活的认识,因此要求它具有形象性,而且是准确、鲜明、生动的。如“春风又到江南岸”的改定为“春风又绿江南岸”,是由于“绿”字表现得更准确、也更鲜明而生动;文学语言的加工提炼,还不能脱离实际生活中口语的基础,否则就会成为只是作者徒凭臆想的捏造,也就是鲁迅所说的除自己外谁也看不懂的生造的词句。
培养中学生的写作素质,最重要的是让他们拿起笔来写。不动笔写,就永远做不出文章。写文章前的准备工作都做好了,怎么写呢?关键在于形象的典型化。高尔基谈到文学的任务时说:“光描写现存的事物还不够,还必须记住我们所希望的和可能产生的事物。必须使现象典型化。应该把微小而有代表性的事物写成重大的和典型的事物——这就是文学的任务。”[5]要塑造好典型形象,就要注意主体的把握和题材的选炼。鲁迅在答复青年作者的通讯中曾说:“选材要严,开掘要深,不可将一点琐屑的没有意思的事故,便填成一篇,以创作丰富自乐。”[6]就是说要深入发掘题材的社会意义。
以上只是关于文学创作过程的总体论述,还是粗略的、笼统的。本来文学创作是非常复杂的,它的具体过程又是不易划分的。法捷耶夫就曾说:“任何艺术工作的过程都可以假想地分为三个时期:(一)积累素材时期,(二)构思或者‘酝酿’作品时期,(三)写作时期。”[7]要培养中学生的写作素质,也必须从这些方面入手。从小处做起,不能操之过急,先打好基础,逐步提高;要敢于练笔、勤于练笔。只有写作素质提高了,才能写出好的感人的文章来。
[1]《和青年作家谈话》,《论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332页.
[2]《和青年作家谈话》,《论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334页.
[3]《文心雕龙·物色》.
[4]《诗的艺术》.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64页.
[5]《和青年作家谈话》,《论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345页.
[6]《关于小说题材的通信》,《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293页.
[7]《和初学写作者谈谈我的文学经验》,《论写作》,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版,第17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