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的教学模式素养的课堂表达
替草枯荣。雨果也曾说过:“数学到了最后阶段就遇到想象,在圆锥曲线、对数、概率、微积分中,想象成了计算的系数,于是数学也成了诗”。
再者,马丁·海德格尔对诗意的解析有了更广的哲学拓展。他说:“诗意已不再局限于文学之诗的逻辑,诗意既蕴含着文学的审美意义,又蕴含着人的主观能动,以及实现自我价值存在的哲学意蕴。诗意是人类追求的一种生存状态,也自是教育的过程与归宿。”
受诗“美”的样态,“自由”的价值表达,笔者提倡的“小学数学诗意课堂模式”,其诗意直指植根于内心的数学素养,即一种用数学逻辑讲道理的求真向善的行为,一种困难在前却不气馁的自觉,一种承认规则又努力打破规则的自由。诗意在人性寻美的内涵中,在我们的心灵深处震颤,表现为数学课堂上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以及努力之后的数学发现、质疑、反思、悟道……
何况,数学也是一门感性要素极强的学问。对数学问题的苦思冥想,常会让人身心俱竭,这时我们总能强烈地感受着情绪的波动。冲破这些情绪波动,便能引导你看到纯美的数学世界,孕育出高质量的发现和创造。
于此,通过诗意的数学课堂,学生感悟了数学的美,感受了数学思维的力量,进而用自己的心智去发现数学的秘密,用自己的逻辑去建造数学的结构,用数学的方式去探索世界,用数学的眼界去温暖生活。
二、诗意数学课堂的策略
朱熹在《诗集传》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言之辞。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胡寅在《斐然集·与李叔易书》中引李仲蒙:“叙物以言情谓之赋,情物尽者也;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者也;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者也”。
1. 赋:铺陈数学,从多到少
【案例1:分数的初步认识】(三年级)
上课伊始,老师和学生互动一个故事,老师演打猎的,学生演捕鱼的。老师说:“我是打猎的,天天吃肉都吃腻了。”学生齐答:“我是捕鱼的,天天吃鱼都吃腻了。”怎么办呢?学生想到了鱼与肉交换。老师则出示4条鱼换2只兔子,问:“捕鱼的今天只捕到2条鱼,可以换几只兔子?”再问:“捕鱼的如果只捕到1条鱼,可以换几只兔子?”
数学课不研究捕鱼,也不研究打猎,更不是故事会。但是,故事表演却讲述了数学运算:4÷2,2÷2,1÷2,即总数÷份数=平均数。学生就此分析“如何得到半只兔子?”即把1只兔子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都是半只。这就是“敷陈其事”的力量。不过,这还只是旧知,旧知需要继续生长,才能吸引学生不断“好奇”。
接下来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