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现代教学理论是要建构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即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人,控制教师的讲课时间,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从以前的“主角”转换成“导演”,在教学中指导,安排学生参与活动,以促进其学习能力的提高;学生从以往的“观众”转换成“主角”,自己动手、动口、动脑,充分实践,在实践中学习知识。那么,这种转换要如何实施呢?
第一,教师要改变观念,提升自身素质。把课堂还给学生,并不意味着老师无事可做,相反,这比起传统教学来说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即对教师的课堂设计、教材的思考有了更深入的要求。
从课堂设计上,要求教师的讲解要少而精,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更多的知识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就要有所了解,找出自学的问题;老师再根据问题讲解,让学生养成预习、听课、解决问题、复习总结的学习习惯。教师要着力培养这一习惯,坚持不懈,课堂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设计交际情景,他们可以各抒己见,将自己在自学过程中体会到的东西表达出来。教师不要过多地干涉学生的活动,要求也不要太高,因为做得出色的同学对其它学生本身就是一种示范。教师可以重点指导部分组学生来引导其他的学生,这也对教师的课堂操控力的要求提高了许多。
第二,教师要有效地设计活动。教师要对教材很熟知,了解,有很准确的解读,如果教师对教材的重点抓不住,就不可能设计出结合单元重、难点的活动,让学生完全自主“演出”也不行,这样就失去了“导演”的作用。
例如,在上初三课本“where would you like to visit?”这个单元时,我先对上一届学生设计了一项作业:用自己心目中最想去旅行的城市来完成回答,并要用PPT的形式展现给大家。二天后,学生们展示了自己的作业,他们有的介绍了自己心中的圣地,如普罗旺斯、悉尼、威尼斯、夏威夷等地;PPT制作精美,重点介绍了这些地方的美景,同学们听得十分认真,效果很好。同学们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学到了许多英语单词、知识,还训练了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我也发现了一个问题,热闹是热闹,但单元中的重点、交际情景等主要情况都没很好地体现出来。例如,课本文段中不仅介绍了城市美景,还介绍了语言、天气、酒店、美食的情况,这种结果主要是我作为老师在教材上吃得不透,在设计时没有与课本的要点紧密结合,对作业设计思考不到位造成的,到了这届学生上这一单元时,我改变了作业要求,即要求学生结合课本文段,以“I would like to…”为题,就该城市的美景、天气、语言、酒店进行介绍,并运用上“something delicious,somewhere hot ”等重点短语。这一次学生展示的郊果就更好,内容丰富,对城市也有全面介绍,口语也得到了很好的提高,可见教师对课堂设计是否“有效”,会产生不一 样的效果。
第三,学习较弱的学生可通过学习小给合作的形式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在课堂表现上,教师要考虑到学生学习基础差异的问题,以免出现两极分化、力量不均衡的情况。实力较强者可成为小组领袖,实力较弱者可负责查找资料等工作,每个成员要各负其责,不定期互换角色,来保证每个同学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发挥各自的长处,体现主动性。在初三的“广告的利与弊”的单元中,我设计了结合课本介绍正反方面的重点的辩论赛,每组第一、二、三、四辩手的水平与对方一、二、三、四辩手的水平相同,各自对手进行观点陈述与辩论,这样可使所有学生都动起来,成为课堂的“主角”。学生们热情参与、大胆发言,不仅学好了单元文段的重难点,而且还了解了英语辩论流程的单词句型,体会到了体验型学习的乐趣。
总之,在教学中只有以学生为主体,改变老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互动、开放和创新的新学习方法,才能让教师成为知识的真正传播者与学习方法的授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