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额货币与预防性储蓄理论与实证分析
内容摘要:中国两大现象引起世界的关注,高额储蓄与庞大的金融规模(M2),本文将系统的研究其各自的成因和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现无论城镇还是农村均存在严重的流动性约束,并且通过GMM计量分析,发现存在强烈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并通过建立结构向量自回归(SVAR)模型,发现预防性储蓄是推动超额货币增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关键词:储蓄 流动性约束 超额货币 结构向量自回归
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其在世界上的影响也广受关注,这里面有两个有趣的现象:第一个就是中国远高于其他国家的M2/GDP比率并未带来严重的通货膨胀,甚至在不断增高的年份出现通货紧缩现象。另一个现象就是中国异常高的储蓄率。根据世界银行2013年的数据,2012年中国国内储蓄率已经达到近乎52%,同年美国国内储蓄率仅为16%。根据王钰(1999)的估计,中国储蓄结构呈现二八态势,收入分配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强化着居民的储蓄行为,那就是富人的储蓄倾向高于穷人。且中国社会在收入分化的同时,社会保障制度又无法及时的跟上,Feldstein(1974)指出个人的财富与社会保障支出存在着一种替代效应,即储蓄是养老保险的一种重要补充形式。
中国是以国有银行主导间接融资的金融体系,居民储蓄相比于政府储蓄和企业储蓄对于M2/GDP的增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董青马,2011)。同时居民储蓄在统计口径上属于准货币,因此高额储蓄通过推高准货币这一渠道,加速了M2/GDP的比率(曾令华,2001)。鉴于过高的M2/GDP并未推高通货膨胀,或许CPI的上升仅仅只是物价现象(王国刚,2011)。
本文选取中国作为研究的对象,一方面中国的储蓄率和世界第一位的M2/GDP比率备受世界的关注,而之前研究他们之间关系的文章大都建立在理论阐述上,实证分析少之又少,因此,本文的研究将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对于宏观层面的政策制定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将系统的对预防性储蓄以及M2/GDP过高的原因作出理论阐述与实证分析。
文献回顾
储蓄是消费的对偶项,传统的SOLOW模型表明,在经济增长率不变的情况下,不同的储蓄率下的消费水平不同,因此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储蓄率使消费水平最大化(任若恩,2006)。储蓄不仅仅是一种国民积累,它也是在面临各种不确定性风险情况下平滑消费的一种选择,但是经验研究发现,由于不确定的存在,居民消费并不是平滑的,Campbell 和 Mankiw(1989)为了验证消费的预期增长对收入预期增长的过度敏感性,将预期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