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知源论文网 > 经济类论文 > 财政税收 > 正文阅读资讯:超额货币与预防性储蓄理论与实证分析

超额货币与预防性储蓄理论与实证分析

[作者:宋云星| 打印 | 关闭 ]
的范围,即中国存在强烈的预防性储蓄动机。   (二)SVAR模型检验   1.SVAR模型识别与估算。本文选取国民储蓄,物价指数CPI和基准货币的月度数据来进行SVAR模型测算,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时间跨度为2000年1月至2013年12月。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能够很好地分析VAR模型中所无法观察的随机扰动和变量之间当期的关系,所以本文采用SVAR模型进行建模。   本文采用平稳的dlnsaving,dlnbm,lncpi样本,并运用SVAR模型对基准货币,物价指数CPI以及国民储蓄之间的相关关系作出估计,通过 LR、AIC和BIC原则,选取2阶滞后作为模型变量设置,SVAR模型理论基础将不再本文阐述,本文直接构造其简化形式:  由于含有三个变量,需要对其施加3个约束,分别为:第一,储蓄的当期变动对于准货币变动的冲击没有影响,a12=0 ;第二,居民储蓄的当期变动对于物价指数的变动没有影响,即a13=0 ;第三,准货币的当期变动对于物价指数变动的冲击没有影响,即a23=0 。参数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   2.脉冲响应函数分析。脉冲响应函数并不直接分析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互动关系,而是当一个误差项发生变动即冲击的时候,对于内生变量当期和未来所造成的影响。本文首先分析居民储蓄增速冲击对于准货币的冲击响应,如图1所示,给予居民储蓄增速一个单位的正冲击,在1期对于准货币增速波动产生最大正效应,然后慢慢回落,在3期即第三个月达到最低值,然后慢慢回复,准货币增速先加速,尔后慢慢回落,在5期之后趋向于零,最后停留在一个更高的增长水平上。   从图2的累积脉冲响应函数可知,3期之后基本稳定在一个新的并且更高增长的水平,而在随后的方差分解中可以看到居民储蓄增长率的结构冲击对于准货币增长率的预测方差贡献率在经过1期后逐渐下降,在第三期之后稳定在0.57个百分点上。   从图3可以看出,在1期,给予居民储蓄增速一个正冲击,首先会引起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波动的负影响,2期之后影响逐渐增大,3期达到最大值,之后影响逐渐减小,5期之后衰减为零。   综上所述,预防性储蓄对于超额货币发行的解释力度最强,终将导致其增长率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结论   本文对中国的高储蓄现象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的分析,发现城镇和农村均存在严重的流动性约束,且存在预防性储蓄动机。我国金融的发展具有单一性与低层次性,虽然近几年M2/GDP比率在不断的增加,但是金融发展还停留在一个低水平的阶段,居民储蓄大量集中于银行存款,因此在统计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