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城县GB模式小额信贷的本土化试验与演进
直到2009年,虞城扶贫社与宜信公司达成短期借款协议,由宜信公司为扶贫社提供P2P模式的信贷业务合作。2010年合作正式开始,扶贫社的营运资金规模逐年提高,至2013年6月底,贷款运营资金已达到540万元。与宜信公司的合作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扶贫社资金严重不足的局面,有力的促进了该社健康持续的发展。
(二)贷款额度的提高
虞城扶贫社在试点工作中,1995-2010年长达十五年的期间,基本上是严格按照总部的试验要求,对每户贷款的额度控制在2000元。由于这一额度越来越不适应当前农村扶贫的需求,早在2007年前后,该社曾在发放贷款中,对五户联保成立的贷款小组,只对其中两户发放4000元的小组贷款,通过减少小组实际贷款人数变相提高贷款额度。但即便如此,面对物价水平的快速增长,较低的贷款额度也越来越难以满足借款人的需求。
针对这种状况,2011年7月扶贫社召开全体员工讨论决定提高额度的数额,在确保不出问题的前提下,选出两个中心开展试验。当年10月份,扶贫社决定将单笔贷款额度的上限提高到6000元,以满足更多群众的资金需求,同时也达“先扶贫再送一程”的要求,实现了GB模式小额信贷额度的突破。
(三)贷款管理模式的改进
虞城县扶贫社在早期的试点中,对贷款的管理模式主要是照搬GB的经验,即整贷零还,实行五十周还款制。但在实践中,随着借款户数的增加,每周还款的管理给扶贫社带来了极大的工作压力。2004年之后,该社推行半月还款制度,相应减少了收贷工作量,并且保持了较高的贷款质量。目前,扶贫社仍然对贷款实现精细化管理,实现按周结算、按月还款的方式(例如甲中心是周二收款,如果这个月有4个周二就收4周的款,如果有5个周二就收5周的款)。通过对贷款偿还周期的变通,使GB模式小额信贷更加适应中国的本土现状。
除了GB模式的贷款外,2009年11月扶贫社与宜信公司合作后,还开展了P2P模式的宜农贷业务。宜农贷是由宜信公司建立的P2P信贷网站,扶贫社通过对借款人的信用状况、资金需求进行考察和评估,将符合条件的借款人信息提供给宜农贷,由宜农贷官方审核后发布到网站上,由爱心助农人士提供贷款资金,扶贫社承担贷款的贷中管理与催收。2010年至2013年7月底,扶贫社与宜信公司累计办理P2P贷款业务1596笔,贷款金额达到843.7万元,其中宜农贷699笔,贷款金额300.6万元,无一笔贷款形成坏账[1]。与宜信合作的贷款中,扶贫社对P2P贷款的线下管理与自营贷款保持相同的模式与管理方法。
三、扶贫社取得的成绩与经验
通过18年的持续试点运作,虞城县扶贫社取得的成绩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GB模式贷款的经验被中央及省、地、县多家新闻单位先后多次进行报道。96年虞城扶贫社被县委、县政府授予“扶贫工作先进单位”,并把扶贫社推荐为地区“双文明”标兵单位。97年元月27日,国务委员陈俊升在听取了虞城县推广“GB”模式开展小额信贷扶贫情况的汇报后,批示给国务院扶贫办主任高鸿宾:“虞城关于用小额信贷扶贫的经验,我感到很好,可以给予大力支持。这是真扶贫,扶真贫的一种好方法”。并亲笔题词:“展鸿志,真扶贫,扶真贫,到村到户”。自2005年至今扶贫社已经有12位贷款农户及3位工作人员荣获联合国微型企业创业奖,更是对扶贫社多年来坚持公益性小额信贷取得成效的一个肯定。在18年漫长的试验历程中,虞城县扶贫社主要取得了以下经验:
(一)探索GB模式信贷扶贫的模式,实现了GB模式的本土化改进
扶贫社在坚持小组贷款、信誉担保和整贷零还等要求外,针对中国农村的经济现状积极开展GB模式的本土化改造,拓宽了营运资金来源渠道,提高了贷款额度,降低了还款频率,使这一扶贫模式能够更加适应中国农村市场。目前通过扶贫社扶持的农户达到1.6万户,扶贫社在10多个乡镇、70多个村开展工作。
(二)建立了穷人瞄准机制
扶贫社通过确定适当的资金占用费率和穷人信任制作,确保了资金真正发放到贫困农户手中,实现了真扶贫、扶真贫,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有效解决了以财政贴息等形式的扶贫资金难以真正用到穷人身上的“扶假贫”现象。
(三)实现了小额信贷扶贫的可持续发展
扶贫社在资本金不多的情况下,通过精细化管理,适度的资金占用费率,实现了扶贫资金的持续发展,解决了当前多数扶贫项目不可持续的困境。
(四)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由于扶贫社的项目是一个扶贫项目,在保证机构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不追求经济效益,但保证了资金的安全和增值,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五)提高了农村妇女的社会地位
扶贫社的贷款对象主要是贫困户中的妇女,从而无形中提高了农村妇女的社会地位。
四、未来的发展方向
虞城扶贫社在十八年的试验中,实现了持续发展与信贷扶贫的双重成效,建立有了有效的低收入贫困群体瞄准与扶贫机制,在扶贫信贷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中国小额信贷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得到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与扶贫机构的关注和肯定。2008年,中国扶贫基金会小额信贷项目开始改制,成立中和农信项目管理有限公司。中和农信充分吸收和改进了GB模式贷款的运作模式,通过国开行、农行、渣打银行等银行获得持续的融资,按照借款人信用状况提供15000-30000元额度的小额贷款,由周还款改变为月还款,完善了信息管理系统。而这些正是近几年来虞城县扶贫社对GB模式贷款的不断创新与完善,实现福利性小额信贷本土化演进的重要突破点。
2013年6月社科院决定与中国扶贫基金会合作,将旗下四家扶贫社陆续转交中和农信接管,进入专业化管理和规模化操作的发展轨道。扶贫社易主中和农信之后,将凭借中和农信的管理体制和融资渠道,继续开展小额信贷扶贫,进一步补充和完善我国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数据源于宜农贷官方网站:http://www.yinongdai.com/mfi/8/mfiProfile.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