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东南亚直接投资环境分析
摘要:国内竞争的不断加剧,使得许多投资者的目光聚集到了国外。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使得我国与东南亚地区经济合作不断加深。我国企业向东南亚地区进行投资不仅促进中国与东盟地区紧密合作,同时对促进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结合近年来中国对东南亚投资现状,通过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对东南亚各国的投资环境进行分析,为我国企业向东南亚地区进行投资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东南亚;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多指标综合评价法
一、 中国对东南亚地区投资现状
为了加快我国企业走向世界的步伐,近年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逐年呈递增趋势。尤其是对东南亚地区的投资,以大幅度增长态势不断增加。从表1可以看出自2003年到2012年以来中国对东南亚地区投资流量由1.19亿美元增加到61亿美元,投资存量由5.87亿美元增长到282.37亿美元增长了近50倍。此外东南亚各国的经济始终保持良好的增长趋势,预计我国对东南亚地区的投资将会进一步加强。
根据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资料显示,我国对东南亚地区主要投资国为新加坡、印尼、缅甸等国且逐年呈递增态势。中国对新加坡直接投资存量近五年来大幅度增长,对东南亚其他国家的直接投资为缓慢增长趋势,其中对东帝汶的投资从2009年开始一直处于同一水平。
二、 东南亚投资环境评价
1. 投资环境评价理论基础。从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到李嘉图相对比较优势学说再到德国学者杜能的区位理论,都是投资环境理论的重要来源。1976年由英国经济学家彼得·巴克莱和马克·卡森共同提出的内部化理论认为跨国公司将优势内部化,可以降低成本并使其更加有利可图。1981年英国经济学家邓宁在海默和其他经济学家研究基础上建立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为国际直接投资和投资环境分析提供了基本分析框架。该理论认为跨国公司只有在同时具有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对外投资才会发生。
对投资环境评价最早始于20世纪60年代。1968年美国学者伊西阿·利特法克和彼得·班廷在《国际商业安排的概念构架》论文中提出的冷热对比分析法,该方法主要考察投资环境宏观因素的分析。1969年美国学者经济学家罗伯特·斯托伯在《怎样分析外国投资气候》中提出了主观性较强的等级尺度法。随着投资环境评价的不断发展,1985年施文蒂曼在《多国公司与东道国投资环境》中提出的道氏评估法、我国香港中文大学闵建蜀教授1987年提出的多因素和关键因素评估法。各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