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再工业化”战略对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启示
在发达经济体中,欧盟制造业公司在研发密度上低于美国和日本公司。研发密度是衡量创新活动的有用指标,以研发支出占总产出的比重来表示。奥地利、比利时、德国、芬兰、法国、英国、荷兰是欧盟中研发密度最高的七个成员国,但其平均研发密度也只有美国的62%。[2]欧盟公司的研发密度几乎在各个产业都低于美国,并非由于部门专业化的影响局限在特定产业。不过部门专业化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比如美国在ICT技术相关产业上有较强的部门专业化,同时还有大量的研发投资公司。在另一方面,欧盟制造业不擅长把新理念转化为新产品和新工艺,以致创新活动发展迟缓,整体的生产率增长速度低于美国。[3]
在新兴经济体方面,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近些年在制造业领域成长极为迅速。从占世界出口增加值份额的变化来看,欧、美、日所占份额都有较大下滑,而中国等则成长很快,他们不断抢占世界市场的势头对欧盟造成很大压力。以1995—2011年的数据,中国所占世界出口增加值份额增长了4倍,而欧盟和美国各减少了1/5,日本则减少了1/2。同时,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在出口产品复杂度上的成长也很迅速。虽然随着这些国家工资的上涨其由低成本带来的竞争力会变小,但通过吸收前沿技术和培养高技能劳动力,他们向制造业价值链高端的攀升同样会给欧盟带来新的挑战。
四、欧盟“再工业化”政策的提出及其内涵
对“再工业化”政策的合理性形成共识后,其紧迫性立刻突显出来。在欧盟,去工业化虽是长期趋势,但在金融危机前后这种进程大大加速,尤其在一些成员国已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去工业化进程加速,一个原因是金融危机前的金融和房地产泡沫,资源过度投入这两个领域,制造业投资不足,从而导致其所占份额下降。另一个原因是危机期间制造业比服务业受冲击更大,制造业比服务业对短期波动更敏感。第三个原因是进入21世纪以来新兴市场国家制造业扩张迅猛,加之发达经济体制造业部分环节的外包趋势,也使得制造业份额迅速下降。
基于上述背景,欧盟在2010年《全球化时代的统一产业政策》文件中提出,“与以往任何时候相比,现在的欧洲都更加需要工业,而工业也更加需要欧洲的支持”,“金融与经济危机使人们又一次认识到,一个强大的有竞争力的和多样化的制造业对于欧盟竞争力和就业创造具有核心重要性”。[4]在2012年发布的《强大的欧盟工业有利于经济增长和复苏》的工业政策通报中,欧盟提出再工业化是唯一能带来可持续增长、创造高价值就业岗位和解决面临的社会挑战的途径,并正式设定了“再工业化”的政策目标。在欧盟《2013年产业竞争力报告》中,进一步阐述了“趋向知识驱动的再工业化”的政策主张,政策内涵得以进一步深化。欧盟“再工业化”政策着重强调三个方面的内涵。
一是要提高欧盟制造品的复杂度和知识含量。欧盟的再工业化并非是简单的重复或是仅为量的增加,而是由先进创新技术带动的新型工业革命。[5]对欧盟而言,依靠低成本取得竞争优势并不现实,只能依靠研发和技术创新,提高制造品的复杂度和知识含量,从而使欧盟制造业始终处于全球价值链的高端。可见,欧盟的再工业化绝不是简单地基于现有产业结构提高工业和制造业的比重,而是要加强对已有产业高附加值环节的再造。
二是要保持一个广泛和多样化的制造业基础。每一类产业都各有其功用,比如低技术密集产业对于吸纳就业人口就有很大作用。产业政策不应仅仅瞄准高技术密集产业,而是要尽力保持一个多样化的制造业基础。欧盟要做的,是通过加强研发和技术创新占据各个产业的高附加值部位,而非淘汰某些产业类别。一个多样化的制造业基础正是欧盟制造业强大的表现,这种多样性一旦失去就很难再恢复。
三是要努力在新兴技术产业的角逐中抢占制高点。在生产国际化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发达国家外迁工业的整体回归已无可能也无必要。只有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寻找新的突破口,并以此来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才是提升全球竞争力的根本。[6]基于此,欧盟已设定了加大创新投入的“六大优先领域”,包括旨在清洁生产的先进制造技术、关键使能技术、生态型产品、可持续的建筑材料、清洁运输工具、智能电网等。欧盟认为,上述六大类技术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既可以在短期和中期为欧盟经济复苏做出贡献,也将持续影响欧盟经济的长期发展,并有助于实现欧洲2020战略中提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和高就业的目标。
五、结论及启示
以“再工业化”应对“去工业化”的挑战,是欧盟产业结构调整新的战略性定位,也是欧盟及成员国的现实选择。“再工业化”意味着欧盟对工业和制造业的一种全新认识,必将对欧盟产业政策的方向和内容产生深远影响。作为世界经济中的发达经济体,同时又与我国有着紧密的竞争与合作关系,欧盟在产业发展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对我国有重要启发意义。
第一,要更加重视实体经济的发展。在我国,工业和制造业份额仍占很大比重,但近年来由于资产价格泡沫造成的制造业投资不足值得重视。从2006年开始,随着国内房价的快速上涨,房地产行业毛利率急剧上升,突破30%,与此同时制造业毛利率却持续下降,到2009年仅为18.7%。[7]由于过大的毛利率差距,过多资源投入了房地产领域,致使我国在尚未处于后工业社会时就出现了实体经济空心化的弊端。我们要以欧盟的教训为鉴,警惕各种经济泡沫的产生和膨胀,让资源流入对经济的长期发展更为有利的产业。同时,即使去工业化的进程在我国已经开始,也要学习德国、奥地利等保持一个相对较大的工业份额,而非像法国、英国那样经济过于服务化。
第二,要着力推进产业技术升级。近年来,我国制造业生产的用工、用地成本快速上涨,低成本竞争优势不断缩小,面临着一些产业转迁国外的风险。此种情况下,如果制造业技术升级不能获得成功,不能在较高技术密集产业和产业价值链高端站住脚跟,我国的经济发展将面临断档和停滞的风险。借鉴欧盟的经验,我国要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在更多中高和高技术密集产业取得竞争优势,同时着力提升制造品的复杂度和知识含量,摆脱仅仅立足于低成本制造的困境,使我国制造业发展获得新的基础。
第三,要在保持一个多样化的制造业基础的同时,优先推动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产业政策的方向应是提高各类产业中产品的复杂度和知识含量,而非淘汰某些产业,欧盟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作为一个大国,我国同样需要一个多样化的制造业基础,这无论对制造业的发展还是增加就业都十分必要。同时,我国的产业政策也要具有前瞻性,要瞄准一批具有广阔市场前景而又对提高整体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的产业优先扶持,努力在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角逐中抢占制高点,才能保证我国在未来全球经济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注释:
①欧盟15国指2004年欧盟东扩前的15个成员国,包括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英国、丹麦、爱尔兰、希腊、葡萄牙、西班牙、奥地利、瑞典、芬兰15国。
②联合国《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体系》4.0版(ISIC Rev 4.0)中的B类(采矿和采石)、C类(制造业)、D类(电、煤气、蒸汽和空调的供应)、E类(供水;污水处理、废物管理和补救活动)、F类(建筑业)共同构成第二产业,其中B、C、D、E共同构成工业,C类制造业是工业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③由于统计资料可得性的原因,本文暂不涉及新入盟的克罗地亚。
④按照NACE Rev 2.0,欧盟在C13、C14、C15、C19、C24、C26、C27、C32上没有比较优势,在C10、C11、C12、C16、C17、C18、C20、C21、C22、C23、C25、C28、C29、C30、C31上有比较优势。
参考文献:
[1]European commission,“A Stronger European Industry for Growth and Economic Recovery”,Industrial Policy Communication Update,10 October 2012 COM (2012)582/3.
[2]European Commission (2013),‘European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13’,Commission staff working document SWD(2013)347 final,Luxemburg.
[3]谭惠民,田也壮,张曙. 欧盟《制造未来》战略及其启示[J].中国制造业信息,2008,(21).
[4]European commission,“An Integrated Industrial Policy for the Globalization Era—Putting Competitiveness and Sustainability at Centre Stage”,COM(2010)614,Brussels,Oct 2010,p.1.
[5]王德生.欧盟新工业政策解读[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13,(6).
[6]郭连成,徐雅雯,王鑫.国际产业转移与美国和欧盟产业结构调整[J].财经问题研究,2012,(10).
[7]贺璐婷.为何出现视野空心化——六评发展实体经济[N].中国企业报,201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