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发展观的比较和启示
1.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是紧密相连但是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经济增长偏重于经
济总量的数量型扩张,经济发展则以物质增长为基础,侧重于质量的提高、结构的调
整和发展的持续性。
2.人类从事经济活动的宗旨并不是仅仅追求物质财富的累积,而是追求比增长内
涵更为广泛的经济发展,特别是,经济发展是包含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因此经济发展应该注重经济系统、环境系统、社会系统的协调,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可
持续的发展目标,而不至于像物质增长那样遇到外部因素的制约。
3.可持续发展观的实现需要相应的政策建议的支持,这里的关键是以可持续发展
的原则来修正传统的GNP或GDP指标,更准确地反映资源的损耗状况,更真实地评价社
会发展水平。为此,可持续发展的代表人物H·E·戴利设计了一个“可持续的社会国
民生产净值”(SSNNP)系统来替代GNP及GDP,该系统将反映生态环境、社会结构等
的指标与反映经济增长的指标并列起来。显而易见,从思想演进的角度看,可持续发
展观比增长的发展观更能反映人类的多重需要及长远利益,它将会对不同国家的经济
发展目标和方式产生积极影响。但是,与增长的发展观相同,可持续发展观的着眼点
仍然在于通过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改善来提高人类的福利水平,相对地没有考虑到环境
改善与福利水平的转化关系,也没有涉及到人类自由与福利水平这种深层次的发展问
题。
三、自由的发展观及其基本特征
增长可持续的发展观,侧重于从外部视角来探讨人类社会福利的增加,但对人类
自身发展与社会福利等问题重视不足。经济学家丹尼斯·古雷特认为,发展包括三种
基本要素或核心价值:生存、自尊、自由。就群体及社会而言,发展不仅包括了经济
发展的所有内容,而且还包括了文化的良性融合与交流、社会成员工作机会的增加、
人们能够在各种制度框架下享有更大自由等。相对来说,后者可能更接近于人类发展
所追求的终极意义。正是基于上述原因,后福利主义者认为,每个社会个体或群体均
享有发展权益,包括社会、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权益。换言之,发展的状况不仅是一
种用经济指标衡量的物质状况,而且更是一种基于权益扩展而形成的精神状态。戴斯
盖普特进一步将人们所享有的发展权益分为基本性需求(维系基本生存所需的生物性
需求)和享受型需求(政治和民事权利)两个方面,不难看出,上述两个方面的发展
权益都可以归结为个体或群体自由度的扩张。因此,后福利主义的发展观实质上就是
所谓的自由的发展观。
自由发展观的代表性人物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
)。森在其著作《以自由看待发展》中,论述了一种特定的发展观:自由是发展的首
要目的,自由也是促进发展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显然自由不仅具有目的性作用,
而且也具有工具性作用。就目的性作用而言,财富、收入、技术进步、绿色革命、社
会现代化等固然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但它们都属于工具性的范畴,发展应该以人为中
心,其最高的价值标准就是自由。就工具性作用而言,应该特别重视在经济发展中发
挥直接作用的基本自由,例如政治自由和公民权利、经济设施、社会机会、社会透明
度和安全性防御等。
以上分析表明,自由的发展观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增长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
认识范围,特别是与以往发展观注重人类所处外部条件的思路不同,自由的发展观更
加关注个体和群体自身所享权益的扩展。概括起来,自由发展观的基本特征可以归纳
如下:
1.发展的首要目标是扩展个体和群体的自由度,“发展可以看作是扩展人们享有
的真实自由的一个过程”(阿马蒂亚·森,2002),这样聚集于自由的发展除了经济
增长和环境改善等内容之外,还依赖于其他非经济因素,例如社会制度安排(教育制
度、医疗制度、就业制度、保险制度等),经济制度安排(企业制度、专利制度、金
融体制、产权制度等),政治制度安排(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决策、监督等权利)
。
2.增强人们的可行能力和权利保障,即扩展自由是实现发展的有效手段和前提条
件,上文所列举的政治自由有助于促进经济保障和公共选择,社会机会有利于增加经
济参与和人的全面发展,经济条件可以帮助人们创造个人财富以及用于社会设施的公
共资源,安全性防御则能够通过维护人们的基本权利来克服贫困,这实际上将自由的
工具性作用与发展的终极意义直接对接起来。
3.从自由的视角来看待发展,表明发展并不能通过某个单一的纯经济指标加以测
度,GDP、GNP甚至是SSNNP都不能揭示发展的多个维度,应该由发展的观念体系逐渐
地形成相应的指标体系。同时,也正是因为自由的多个维度,所以发展问题不可能一
劳永逸地被解决,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不断发展的任务。
四、三种发展观的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从对上述发展观的评介中可以得到一些对我国发展的启示和借鉴。
1.通过技术进步和制度变迁促进我国的经济增长。增长的发展观尽管忽视了发展
的多维性,但是它却说明了财富总量增加对于个体和群体发展的前提性作用。经济增
长理论和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都说明了依靠技术进步和制度变迁来促进经济增长是我
国的理性选择。基于这种分析,我国就应该加快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
轨步伐,通过对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和对民营企业的产权保护,解决体制转轨中所遇
到的深层次问题;加大对于垄断行业、特别是行政性垄断行业的改革力度,促使这些
行业由模拟竞争走向有效竞争,促使价格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积极作用,进一步提
高我国市场化、商品化的程度;在城市中以劳动力低成本的优势将我国打造成世界消
费品的制造中心,同时以教育体制改革为突破口来增强我国的技术创新能力、增加我
国的人力资源储量,为我国成为高技术、高知识含量的世界制造中心做好准备,在农
村中,应该通过土地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加快城镇化的步伐,通过政策扶持、技术提供
等手段复兴乡镇企业,不断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逐步解决城乡相互割
裂的二元经济结构问题。
2.采取有效措施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可持续发展观侧重于从发展“
限制”的角度来补充增长发展观的不足,它所提出的公平性、持续性、质量性等原则
丰富了发展的内涵,得到了多数国家和地区的认同。对于正处于经济“起飞”状态的
我国而言,在促使经济增长的同时,尤其要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远景规划的一个重
要目标,这不仅是适应全球经济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也是避免“粗放型”发展所带
来不良后果的内在要求。具体地说,我国当前必须正视居民收入差距较大的现实,严
格税收制度,完善转移支付,为下岗职工及农村居民等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教育、培训
、就业等方面的机会和优惠,逐渐缩小居民的收入差距,确保居民收入的相对平等,
在中央政策扶持的前提下,主要通过西部地区的努力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当前西
部大开发应该在基础设施建设等硬件改造的基础上,着力通过观念改变、政府改革等
途径优化投资交易的“软”环境,逐步实现区域发展的相对公平,应该以产权改革为
切入点,不断消减国有企业中普遍存在的“投资软约束”现象,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在
企业生产中的贡献度,使企业发展从“资源扩张型”向“技术主导型”逐渐转化;应
该将环境保护问题摆在工业化和信息化进程中的重要位置,切实落实以“退耕还林(
草)”为基础的“山川秀美”工程,征收环境污染税,开展排污权交易,使我国的新
兴工业化道路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等特征。
3.以自由为坐标突现我国发展的人本主义精神。上文已经指出,以阿马蒂亚·森
为代表的后福利主义者提出了自由的发展观,这种发展观从发展对人们福利的终极意
义出发探讨了发展的“权益”问题,它可以看作是对增长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延
伸,事实上无论是财富的积累还是环境的保护,最终都可以归结为人的全面发展。因
此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要紧紧围绕人的全面发展这个主题,要以自由为
坐标突现我国发展的人本主义精神。为此就要从维护人们的基本能力和权利入手来克
服贫困,例如医疗保险、老龄资助、失业保险和救济、以工代赈计划、小额融资计划
、社会基金以及现金拨款等,合理界定政府和市场的相互关系,重新认识市场制度所
蕴含的经济自由的价值内核,强调市场并不仅仅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手段,在市场所蕴
含的交易自由与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目标之间具有一致性,建立有效的经济信息披露
机制,完善一些公共产品的价格听证制度,对于自然垄断性行业要在加入WTO的背景
下循序渐进地引入竞争机制,使微观经济主体对于经济系统的运行有更为充分的知情
权、参与感和选择权;改革计划经济体制所延续下来的一些有碍于经济自由的制度安
排,例如户籍制度、行政审批制度以及相关的政策法规,允许创新性人员自由择业,
鼓励创新性人员自由创业,倡导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流向更能发挥其潜力的领域。总之
,增长的发展观、可持续的发展观以及自由的发展观的内在演化和不同特征,使人们
能够更为准确地把握发展的内涵和外延,有利于较为全面地给出发展的可行性路径。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发展的历史责任,就必须在三种发展观的
启示下,将发展理解为一个涉及到财富增长、环境优化、自由扩展的多元的、动态的
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推进发展进程并实现发展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
[2]刘易斯.五十年代的发展经济学[A],经济发展理论的十位大师[C].北京:中
国工人出版社,1990.
[3]赫尔曼·E·戴利.超越增长——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
版社,2001.
[4]罗守贵,曾尊固.可持续发展研究述评[J].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
(2).
[5]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6]潘家华.人文发展分析的概念构架与经验数据[J].中国社会科学,2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