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进口需求变化与中国的战略优势
近年来,海上新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进口需求呈现不断扩大趋势,据联合国商品贸易部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海上新丝绸之路沿线27国进口总量达到27756.23亿美元,较2000年增长5.58倍,十六年间平均增长率为12.21%。除此之外,进口需求构成等也呈现显著变化。中国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如何把握海上沿线国家进口需求变化,对于促进中国“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产业结构转型都有着重要意义。
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进口需求变化分析
(一)海上沿线国家进口需求总量呈现波动式快速增长态势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海上现代运输工具的不断发展,给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贸易带来便利条件。整体而言,最为突出的特点在于沿线国家进口需求总量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据联合国商品贸易部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海上新丝绸之路沿线27国进口总量为4970.27亿美元,2010年增至15906.09亿美元,至2015年沿线27国进口需求总量达到27756.23亿美元。2000-2015年间,沿线27国进口需求总量年均增速为12.21%,且呈现出波动增长的态势:一方面,2004、2008、2010年分别为三次峰值,增长率分别为28.02%、22.54%、39.04%。另一方面,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沿线27国进口需求总量急剧下降,呈现出-22.54%的负增长。自2012年以来,海上新丝绸之路沿线27国的进口需求总量呈现出低速增长态势,这与前期需求得以有效释放、全球经济低迷有着直接关系。同时,在“一带一路”战略得到全球各国的认可与倡导下,2015年沿线27国进口需求总量增速反弹至19.44%。
(二)红海湾及印度洋西岸航线国家进口需求呈现剧烈波动变化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红海湾及印度洋西岸航线有9国,分别为也门、埃及、肯尼亚、坦桑尼亚、莫桑比克等。虽然这9国进口需求总量较少,且在进入新世纪以来呈现出快速上涨态势,但另一显著的特点表现为需求总量呈现剧烈波动。据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数据显示,整体而言,红海湾及印度洋西岸航线9国的进口需求总量呈现较快增长趋势,2000年进口需求总量为185.56亿美元,2015年已增长自1469.8亿美元,十六间增长了7.92倍,年均增幅为14.73%。从各年增幅来看,红海湾及印度洋西岸航线9国进口需求总量呈现出如同“过山车”般剧烈波动。其中2002年增长率为-5.37%。2004年开始呈现大幅增长,增长率突飞猛进至48.4%;随后2006年增长率降至11.55%,2008年又涨至75.92%;2009年因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增长率急剧降至-13.8%;2010年起,这一区域进口需求总量又出现温和上涨,从2011年的6.4%,上升到2015年为18%。
(三)海上线国家进口需求结构仍以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建,不仅推动着沿线国家进口需求总量的持续攀升,同时需求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据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海上新丝绸之路沿线27国进口需求主要以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占比达到37.03%,其次是技术密集型产品,占比为30.56%。随着经济不断向前发展,2015年海上新丝绸之路沿线27国的进口需求结构发生变化,资源密集型产品占比位居第一,达到39.13%,技术密集型产品占比36.18%。而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密集型产品占比都呈现下降态势,尤其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总量从原有的30.56%下降至19.29%。同时,2000-2015年间海上新丝绸之路沿线27国资源密集型产品进口需求年均增速达到了16.59%。进一步分析海上新丝绸之路沿线国家需求结构变化巨大的原因:一是沿线国家受地理禀赋的影响,对资源(原料)产品依赖性较强。如红海湾及印度洋西岸的坦桑尼亚、肯尼亚等国进口有色金融冶炼产品较多,以及与土地资源关系密切的农矿业、采掘业等。二是沿线国家相对科技发展滞后,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下,呈现出对技术密集型产品需求的大幅度增长。三是受全球科技进步等因素的影响,对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需求呈现下降的态势,尽管增速仍旧为正,但占比呈现大幅下降态势。
(四)南亚及波斯湾、红海湾及印度洋西岸航线沿线国家对资本密集型产品需求攀升
受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通货膨胀水平等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南亚及波斯湾、红海湾及印度洋西岸航线沿线国家对资本密集型产品需求呈现攀升的态势。据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显示,2000-2015年,南亚及波斯湾、红海湾及印度洋西岸航线国家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年均增速分别达到了14.91%、14.06%。期间,尽管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增速呈现变化态势,但整体而言依旧保持着强劲的增长态势。由此,这两个区域进口需求结构占比由大至小的排列顺序依次为资源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这与整个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进口需求有一定的差距。
二、中国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优势分析
(一)中国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结点,将开创亚洲互利共赢新格局
自先秦时期,海上丝绸之路便逐步形成,至汉唐时期更是繁荣昌盛,成为中国与亚洲国家财富与文化交流的“桥梁”。如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将中国丝绸、陶瓷、茶叶远销海外,甚至有“陶瓷之路”之称。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在全球经济的影响力逐步加强,已成为亚洲强国。构建海上新丝绸之路,通过海上互联互通,有利于将中国复兴与亚洲复兴的伟大梦想紧密结合。2015年是21世纪海上新丝绸之路沿线的开局之年,我国与亚洲25国的经贸联系更加紧密,全年贸易总额达到1.35万亿美元,经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三分之一。如“走出去”作为中亚经贸合作的亮点,我国企业在亚洲25国签订工程承包合同额4982亿美元,完成3443亿美元,分别占全国工程承包的30%和29%。构建现代海上丝绸之路,增进亚洲国家共同利益,促进共同发展,不仅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的红利,同时也树立中国良好的大国形象。在与亚洲国家紧密合作的同时,通过海上新丝绸之路辐射至非洲、欧洲等地区,促进沿线国家文明交流、经济融合。
(二)中国与海上沿线国家具有较强的贸易互补性
目前,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惠及除中国外39个国家,可以说,这是全球覆盖人口最多、区域最广、潜力巨大的沿海经济带。据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对外出口贸易总额达到22443.94亿美元,进口总额达到16588.56亿美元。2015年,中国对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进、出口总额分别为4147.14亿美元、4714.03亿美元,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的25%、21%。之所以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贸易总额持续攀升,从双边贸易结构来看,具有较强的贸易互补性,由此,对于沿线国家经济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如中国与红海湾及东非国家的进出口主要集中于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上,由此,南非、苏丹、埃及在此节点上一直是中国长期前三大贸易伙伴国。又如中国与东盟的进出口贸易主要集中于机械及运输设备,长期以来双边贸易额持续增长,2015年达到465亿美元。且长期以来,新加坡、马来西亚都是中国在东盟的前两大贸易伙伴。整体而言,中国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许多国家都具有较强的贸易互补性,对于发展双边贸易关系、提升双方贸易水平都有着重要的战略优势。
(三)中国与海沿线国家具有优越的合作基础
随着全球经济自由化、一体化的推进,中国也亚洲、拉美、非洲等国家贸易往来密切,尤其是成为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外资来源地。如2015年,中国在非洲投资达到了500亿美元,近年来更是在坦桑尼亚、肯尼亚等国持续加大投资力度。可以说,中国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具有优越的合作基础。近年来更是签署了一系列协定,以推动各经济体共建。截至2015年,我国已签署14个自贸协定,其中已实施12个,且多个自贸区谈判正在推进中。如2015年5月,在新加坡举行“东盟一体化的发展与机遇”论坛,提出通过商品和服务的自由流通提升东盟经济共同体的竞争力与制造力。2016年1月在日本举行了中日韩自贸区协定第九轮谈判,旨在构建一个全面、高水平、符合三国整体利益,有利于区域经济繁荣与发展的经济共同体。2016年2月由东盟十国发起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进入与商讨阶段,致力于通过消减关税及非关税壁垒。各种经贸协定的签署、经济论坛的举行,为中国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奠定了重要的平台基础、加强了的经贸往来。尤其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建以合作共赢、共谋发展为宗旨,未来发展潜力巨大,能够推进全球经济的发展。
(四)东亚地区拥有成熟的生产分工网络与廉价的海运优势
海上丝绸之路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而东亚地区在这一航线中更是占据着重要地位,这主要缘于东亚地区成熟的生产分工网络与廉价的海运优势。东亚地区成熟的生产网络已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带动着东亚经济的迅速崛起。东亚地区大部分国家实施出口导向型战略部署,即“进口零部件→加工装配→出口贸易(欧美)”。这种“两头大外、大进大出”的生产分工网络,逐步确立了东亚在全球中间品贸易的核心地位。自2010年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区域内贸易比重从1992年的45%上升至2015年的68.3%,制成品贸易比重达到93%,意味着东亚产业结合程度的不断加深。特别是东亚区域生产网络竞争与合作并存的贸易关系,更是奠定了东亚地区在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作用。此外,受技术、人力、数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东亚地区海上运输成本急剧降低,更是为零部件产品发展专业化、规模经济化提供了良好机遇。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建,将以东亚地区为核心,强化联系,有助于加强沿线国家展开更为和谐的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