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促进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
虽然巨额外汇储备使我国具有了进口国内所需设备、资源、生产生活物资的能力,并顺利度过了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维护了国家的金融与经济安全,但是推行重商主义的外贸政策并非有百利而无一弊。外贸长期维持出大于进的“顺差”状态,导致过度追求外贸规模和增长数量,忽略了进出口结构、质量和效益,恶化了贸易竞争秩序,打破了国际贸易均衡环境,引起一系列贸易摩擦。同时,鼓励出口的优惠政策扭曲了出口商品的生产成本和国内经济发展的资源配置,也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另一方面,持续的贸易盈余也使外汇储备居高不下,对汇率稳定和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最终也不利于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1817年,李嘉图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他指㈩,尽管一国相对于另一国在商品生产上处于劣势地位,只要不利程度有所不同,双方利用各自的相对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并自由交易,仍然能够实现比较优势并获得贸易利益。它表明,各国在资源禀赋上存在着差异,一个国家可以在某类产品的国际贸易中形成比较优势,即低成本、低价格优势。我国利用劳动力成本低廉的比较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进口替代战略实施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充分发挥劳动力优势,通过加工贸易、国际投资所带来的各种先进技术、管理经验,训练和培养了大批熟练劳力和稀缺的技术人才与现代企业家。但是希望通过劳动力或资本投入的增加达到实现经济增长的目的也是不能持续的,单一、低水平、纯粹由于劳动力投入的增加而产生的经济增长导致我国贸易条件的恶化。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演变,人们对发展外向型经济和对外贸易的认识不断丰富和深化,逐步形成了新的发展观。早期发展观共同的特点都以经济增长为中心,以吸引资金和技术为手段,把赶超经济发达国家作为目的。长期实施这一发展战略的国家都实现了一定程度的经济增长,但诸如贫富差距、失业贫困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并没有随着经济增长而得到有效改善,形成有增长、无发展的现象。
当前,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世界科技革命突飞猛进,我国与世界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