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合并抵销规律探析
产原价的抵销、对P公司个别报表计提减值准备抵销的分录均相同;而对内部交易损益影响折旧的抵销分录中,所涉及科目均相同仅金额不同,其中“固定资产——折旧”与“未分配利润—期初”每年增加15万元,本期计提折旧金额相同。假定2×18年度固定资产依然在用,因内部固定资产交易损益均已实现,故不需编制任何抵销分录。
为了清晰反映出固定资产原价、累计折旧、减值准备的变化过程与结果,直接获取会计报表附注数据[3],其相关信息集中于表1。
根据表1中所抵销的减值准备数据,可发现合并报表层面的减值准备抵销金额之规律:“个别报表所计提减值准备金额与内部交易未实现损益的孰低金额”。
当内部购买方所计提减值准备小于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时,合并报表中会将个别报表所计提减值准备全额(孰低金额)冲销,从而导致合并报表层面不存在减值准备。例1中第一期抵销时,未实现内部损益为160万元,因个别报表中减值准备100万元小于160万元,合并报表中需要对该100万元全额冲销,抵销完成后则合并报表中再无减值准备。
二、大额减值准备的抵销处理
例1中所计提减值准备金额较小,使得该金额在合并报表中被全额抵销。若个别报表中所计提减值准备金额较大时,则不会在合并报表层面被全额抵销,此时合并减值准备合并抵销金额的计算可能存在着不同规律。
例2:基本沿用例1数据,仅该固定资产期末可变现净值有所不同,其中,为2×13年末500万元、2×14年末600万元,后续不再出现可能计提减值准备的情况。因为期末固定资产可变现净值不同,导致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合并抵销会不同。
1.2×13年末,P公司计提折旧后固定资产净值为1 000×4÷5=800(万元),为此个别报表中要计提减值准备300万元。而集团立场的固定资产净值应为800×4÷5=640(万元),在对减值准备调整前,合并报表工作底稿中固定资产净值为340万元,高于500万元160万元。此时,合并报表层面仅对P公司个别报表中减值准备160万元进行抵销:
借: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160
贷:资产减值损失 160
合并抵销处理后,合并报表中固定资产原价800万元、累计折旧160万元、减值准备140万元、余额500万元,与个别报表中的余额相等。
2.2×14年期末,P公司计提折旧(1 000-
为了清晰反映出固定资产原价、累计折旧、减值准备的变化过程与结果,直接获取会计报表附注数据[3],其相关信息集中于表1。
根据表1中所抵销的减值准备数据,可发现合并报表层面的减值准备抵销金额之规律:“个别报表所计提减值准备金额与内部交易未实现损益的孰低金额”。
当内部购买方所计提减值准备小于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时,合并报表中会将个别报表所计提减值准备全额(孰低金额)冲销,从而导致合并报表层面不存在减值准备。例1中第一期抵销时,未实现内部损益为160万元,因个别报表中减值准备100万元小于160万元,合并报表中需要对该100万元全额冲销,抵销完成后则合并报表中再无减值准备。
二、大额减值准备的抵销处理
例1中所计提减值准备金额较小,使得该金额在合并报表中被全额抵销。若个别报表中所计提减值准备金额较大时,则不会在合并报表层面被全额抵销,此时合并减值准备合并抵销金额的计算可能存在着不同规律。
例2:基本沿用例1数据,仅该固定资产期末可变现净值有所不同,其中,为2×13年末500万元、2×14年末600万元,后续不再出现可能计提减值准备的情况。因为期末固定资产可变现净值不同,导致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合并抵销会不同。
1.2×13年末,P公司计提折旧后固定资产净值为1 000×4÷5=800(万元),为此个别报表中要计提减值准备300万元。而集团立场的固定资产净值应为800×4÷5=640(万元),在对减值准备调整前,合并报表工作底稿中固定资产净值为340万元,高于500万元160万元。此时,合并报表层面仅对P公司个别报表中减值准备160万元进行抵销:
借: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160
贷:资产减值损失 160
合并抵销处理后,合并报表中固定资产原价800万元、累计折旧160万元、减值准备140万元、余额500万元,与个别报表中的余额相等。
2.2×14年期末,P公司计提折旧(1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