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合并抵销规律探析
交易当期之外的各期分录均相同,如下:
借:未分配利润——期初内部交易损益 Δa
贷:固定资产——原价内部交易损益 Δa
Δa為内部交易之损益额,其数字会随着各期折旧计提而不同。为了能按原价、累计折旧、减值准备的报表附注方式揭示其过程,各期都要编制重复该分录。而后续累计折旧、减值准备的合并抵销,还需要将期末数据分为期初与本期两部分反映,以便直接获得报表附注中“期初余额+本期增加-本期减少=期末余额”之勾稽关系。
2.对累计折旧的合并抵销。假定“内部交易损益之折旧金额”Δb计入管理费用(计入销售费用类似),则内部交易损益对折旧影响的合并抵销为:
借:固定资产——累计折旧 累计Δb
贷:未分配利润——期初 前期Δb
管理费用——折旧费 本期Δb
3.对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专门抵销。个别报表以“账面价值与可变现净值孰低额”抵销,而合并报表中则按“账面价值与可变现净值孰低额”金额列报,两者比较后的合并抵销金额为“个别报表已计提减值准备与未实现损益”孰低额Δc。
借: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孰低额Δc
贷:资产减值损失 孰低额Δc
例1中的孰低金额为100万元,例2中的孰低金额的160万元。
(二)减值准备计提后期的合并抵销
1.对固定资产原价的抵销。除内部交易当期外后期合并抵销项目还是金额均相同。
2.对累计折旧的合并抵销。在不计提减值准备的会计期间,各期抵销仅在每期编制的期初余额有所变化,其余则不变。而在计提减值准备后,本期折旧金额需要考虑前期减值准备金额后才能够确认,因此会因为减值准备金额大小而有不同规律。
若合并报表所确认计提减值准备金额较小时,会使得内部交易损益未能全额实现而需要通过后期折旧来实现,此时会有本期折旧的抵销。如例1中,40、55等变化。而若合并报表中所确认减值准备金额较大,会使内部交易损益(通过减值准备与各期折旧)得以全额实现,因为两者金额一致而分录不再变化。如,例2中不变的40。
3.对减值准备的合并抵销。若仅计提一次减值准备,则合并
借:未分配利润——期初内部交易损益 Δa
贷:固定资产——原价内部交易损益 Δa
Δa為内部交易之损益额,其数字会随着各期折旧计提而不同。为了能按原价、累计折旧、减值准备的报表附注方式揭示其过程,各期都要编制重复该分录。而后续累计折旧、减值准备的合并抵销,还需要将期末数据分为期初与本期两部分反映,以便直接获得报表附注中“期初余额+本期增加-本期减少=期末余额”之勾稽关系。
2.对累计折旧的合并抵销。假定“内部交易损益之折旧金额”Δb计入管理费用(计入销售费用类似),则内部交易损益对折旧影响的合并抵销为:
借:固定资产——累计折旧 累计Δb
贷:未分配利润——期初 前期Δb
管理费用——折旧费 本期Δb
3.对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专门抵销。个别报表以“账面价值与可变现净值孰低额”抵销,而合并报表中则按“账面价值与可变现净值孰低额”金额列报,两者比较后的合并抵销金额为“个别报表已计提减值准备与未实现损益”孰低额Δc。
借: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孰低额Δc
贷:资产减值损失 孰低额Δc
例1中的孰低金额为100万元,例2中的孰低金额的160万元。
(二)减值准备计提后期的合并抵销
1.对固定资产原价的抵销。除内部交易当期外后期合并抵销项目还是金额均相同。
2.对累计折旧的合并抵销。在不计提减值准备的会计期间,各期抵销仅在每期编制的期初余额有所变化,其余则不变。而在计提减值准备后,本期折旧金额需要考虑前期减值准备金额后才能够确认,因此会因为减值准备金额大小而有不同规律。
若合并报表所确认计提减值准备金额较小时,会使得内部交易损益未能全额实现而需要通过后期折旧来实现,此时会有本期折旧的抵销。如例1中,40、55等变化。而若合并报表中所确认减值准备金额较大,会使内部交易损益(通过减值准备与各期折旧)得以全额实现,因为两者金额一致而分录不再变化。如,例2中不变的40。
3.对减值准备的合并抵销。若仅计提一次减值准备,则合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