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碳无形资产价值评估研究综述
(二)碳资产其他领域
这些领域包括碳交易、碳金融、碳排放权、CDM项目等。Cameron Hepburn(2007)通过分析京都协定书下三种灵活的碳交易机制,提出了未来的发展趋势;谢怀筑等(2012)总结了碳金融的典型特征;王留之等(2009)提出了八种碳金融的创新模式:银行类碳基金理财产品、以CERs收益权作为质押的贷款、融资租赁、保理、信托类碳金融产品、私募基金、碳资产证券化和碳交易保险;周飞(2010)对碳排放权交易进行了基本理论探索,通过对碳排放权的含义和性质分析,明确了碳排放权交易的内涵和特征,同时讨论了我国实施碳排放权交易的必要性。
(三)最新碳无形资产研究进展
前述文献中提到的碳排放权交易、碳金融等大多具备无形资产的特征,属于碳无形资产的范畴。Takashi Kanamura(2007)探索性地对作为商品的碳资产进行分类,提出可把碳无形资产从碳资产中分离出来单独研究;高喜超(2014)认为碳无形资产指具有低碳价值的无形资产,并把碳无形资产分为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等八类并运用AHP—ANN模型系统评价这些碳无形资产,最后进行了实证研究。文献分析显示,碳无形资产概念的研究刚刚起步,其分类和评估工作还不够成熟,各类碳无形资产的深入研究工作迫在眉睫。
四、结论与展望
文献检索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电子商务和低碳经济的发展,互联网无形资产和碳无形资产的研究工作愈发受到关注,但到目前为止,尚无文献涉及各类碳无形资产评价,即科学计量互联网碳无形资产价值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1.理论意义:建立互联网碳无形资产价值评估模型,形成互联网碳无形资产评价的新思路,完善和丰富碳无形资产评估理论研究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2.实际意义:一般企业比较重视诸如低碳建筑、低碳设备等硬资产或“可见”低碳技术等碳无形资产,近年部分企业开始关注低碳战略、低碳组织体系、减排政策等“不可见”碳无形资产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影响,而极具低碳价值的互联网类碳无形资产却常被企业忽视。其原因可能包括:低碳政策激励中极少涉及到该类型资产;经营互联网碳无形资产的碳减排量无法精确衡量;互联网碳无形资产投资在减排方面的贡献具有外部性,经营互联网碳无形资产能引导消费者减排进而促进全社会低碳发展,但企业投入预期补偿较为模糊。随着国家低碳政策不断完善和碳减排理论研究不断拓展,积累并经营互联网碳无形资产获取政策倾斜和实现资产盈利近在咫尺。同时,互联网碳无形资产与其他各项碳无形资产组成一个相互影响的系统,互联网碳无形资产支撑着企业低碳战略规划、低碳组织文化建设等碳无形资产的有效执行,反之也受它们的影响。现实却是企业对互联网碳无形资产的价值和贡献基本不了解,这极大地束缚了企业低碳经济的发展。因此科学计量互联网碳无形资产价值有助于提高企业在该类型资产的配置效率,进而保证企业在低碳未来中的竞争优势。
除了上述研究领域以外,互联网碳无形资产价值计量和评估的其他研究方向至少还包括以下方面:
1.互联网碳无形资产究竟如何减少碳排放,精确核算碳减排量有利于更准确评估该类型资产的真正价值。
2.互联网碳无形资产经营的正外部性机理,以及如何在评价过程中消除这种正外部性对评价结果的影响。
3.政府层面的宏观政策上如何减少互联网碳无形资产经营外部性影响,以保证政策激励公正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鲁明勇.网络虚拟资产的会计研究[J].商业研究,2006,19(7):153-156.
[2] 蒋秀莲,蒋晨,蒋陈杰.Internet上企业无形资产问题研究[J].电子商务,2011(9):24-31.
[3] 童华晨.浅析网络经济下企业网络资产管理[J].当代经济,2012(15):56-57.
[4] 汤洵.互联网无形资产评估研究[D].西南大学,2011.
[5] 董延安.企业网络域名价值评估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4.
[6] 王帧,阮萍.对网络虚拟资产价值评估的探讨[J].中国商界,2010(7):101-102.
[7] 林辉.未来低碳趋势下的企业竞争[J].销售与市场,2009(11):36-38.
[8] 张鹏.碳资产的确认与计量研究[J].财会研究,2011(5):40-42.
[9] 仲永安,邓玉琴.中国大型电力企业碳资产管理路线初探[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36(11):166-171.
[10] 谭中明,刘杨.对碳资产财务会计处理的探讨[J].商业会计,2011(21):51-52.
[11] 洪芳柏.企业碳资产管理展望[J].杭州化工,2012,42(1):1-4.
[12] 万林葳,朱学义.低碳经济背景下的我国企业碳资产管理初探[J]. 商业会计, 2010,9(17):68-70.
[13] Cameron Hepburn.Carbon Trading:A Review of the Kyoto Mechanisms[J].Environment and Reasources,2007,32(11):375-393.
[14] 谢怀筑,于李娜.碳金融:应对气候变化的金融创新[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0(1):29-40.
[15] 王留之,宋阳.略论我国碳交易的金融创新及其风险防范[J].现代财经,2009,29(6):30-34.
[16] 周飞.我国碳排放权交易法律制度研究[D].郑州大学,2010.
[17] Cameron Hepburn. Carbon Trading: A Review of the Kyoto Mechanisms[J].Environment and Reasources,2007,32(11):375-393.
[18] 高喜超.碳无形资产视角下的企业低碳竞争力系统评价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
Tags:
内容搜索
推荐论文
最新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