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价值链理论的环境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摘 要】 针对传统视角下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研究的缺陷和不足,提出基于价值链理论新视角对企业内部价值链和外部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分别进行环境绩效评价,并从价值链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价值链环境绩效评价方法和价值链环境绩效信息披露三个维度构建新型的环境绩效评价体系。
【关键词】 内部价值链; 外部价值链; 环境绩效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F234.3;F2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6)02-0032-04
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环境负面影响逐渐显现,能源大量投入、作业消耗、不完全利用等都引发了不间断的环境问题。习总书记在2014年5月首次提出经济“新常态”概念,2015年的两会期间也提出要实现可持续性、循环性、包容性环境经济的转型升级。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更要发展绿色经济,加强企业环境绩效评价,形成环境友好型的运营模式。
一、传统视角下环境绩效评价的不足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都尝试从不同的视角研究环境绩效评价问题。目前,主流的研究视角有循环回收视角、社会责任视角和生态效益视角。
(一)循环回收视角
循环回收视角研究的是生产末端的环境管理问题,多数学者提出除了基本的污染物数值检测、排放物环保处理外,还应考察企业是否采取高效、清洁的回收利用措施,展开环境绩效评价工作。C.M.Tam和Vivian W.Y.Tam(2013)通过对企业末端废物处理情况实证研究,发现企业高效循环的废物管理行为能实现废物最小化,直接改善企业环境绩效。明萃(2012)则认为将环境绩效评价引进循环回收阶段,可以带来企业的逆向增值,达到财务绩效和环境绩效的双向提高。该视角研究的优点在于:一方面,实现末端环境处理的生态效益;另一方面,体现出循环回收带来的经济效益是实现企业环境绩效管理的驱动因素。
不足点:循环回收视角对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缺乏整体性思维。它片面性地将环境绩效管理局限于工艺末端,简单地将环境评价的重心放于循环回收阶段,实际上在前期采购、生产等环节中的不环保、不经济行为也是直接或间接引起末端污染的原因,忽视了事前控制的重要性,存在本末倒置的问题。
(二)社会责任视角
有些学者从社会角色出发,认为企业对股东、员工、消费者应承担经济和环境管理的双向责任。该视角下,学者按照利益相关者对环境信息的需求程度,分别制定环境评价指标对各层面披露环境信息,形成环境绩效评价体系。赵茜(2012)指出这不仅促使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发挥外部利益者对其环保监管作用,企业也实现了更好的经营收益。徐晶、史卫薇(2013)也提出外部约束和内部运作的双重结合能够提供有效的评价指标依据,带动权威性的环境信息披露,优化企业环境责任履行状况。该视角研究的优点在于正视各方利益相关者对环境绩效的影响程度,针对不同的环境信息需求,建立较为客观、科学的评价体系。
不足点:社会责任视角的研究在实践过程中存在不少弊端。其一,由于将研究点落到企业各方利益相关者上,会造成环境绩效评价角色定位过宽,所采用的指标易于空洞。其二,企业对不同利益相关者采取环境信息披露的程度不同,将导致评价体系存在差异性,缺乏企业间横向比较的实操性和准确性。
(三)生态效益视角
生态效益视角研究的关键在于“生态效益指标”的有效运用,学者通过描述产品或服务的价值与相应环境负荷的比值关系来评价企业环境绩效的表现状况。该视角有两大特点,首先,融入财务指标,主要分析投入的成本是否带来预期的经济效益及环境效益。MC Williams(2001)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发现,企业长期性的环境成本投入能转化为经济效益,促使企业投放更多的环保资金,加强环境绩效管理,二者之间相互作用。其次,指标量化程度高,主要适用于不同企业间环境绩效的横向对比。谢东明(2012)指出当出现规模、性质、行业划分时,生态效益指标更利于横向比较企业的环境投资效率。
不足点:生态效益指标的计算存在较大问题,这直接影响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的效果。具体表现在,采用过多的环境状态指标、环境管理指标,而财务指标的选取则过于局限,在指标数量和种类上都存在明显的不均衡现象。因此,简单地以少数几个财务指标摊销环境成本的方式判定企业环境绩效的实质性变化及其财务绩效转变是不够合理的。
综上所述,传统的环境绩效研究视角下普遍存在评价环节单一、评价对象定位过宽、环境指标和财务指标的权重失衡及缺乏经济驱动力等不足,这都将导致企业难以形成完整的、规范的、实质性的环境绩效评价体系。
二、价值链新视角下环境绩效评价的提出
迈克尔·波顿(1985)首先提出价值链理论,将其定义为企业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由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所构成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根据企业增值活动的特征,可具体划分为内部价值链和外部价值链。
(一)价值链理论与环境绩效评价相结合的可行性分析
1.增值活动与经营环节相契合
价值链理论阐述了企业的基本增值活动,包含物料供应、产品研发、生产运行、仓储运输、销售及服务等。这些都与企业经营环节密切契合,与产品的实物流转直接挂钩,即从价值链角度分析环境绩效也就有理可循。
2.增值环节与内外部角度相符
价值链理论中划分基本增值环节,包括上游环节和下游环节。上游环节是指产品自身的增值,主要是研发技术、资源购入、生产制造和销售四部分,而下游环节是指市场需求竞争形成的增值。与价值链划分类似,企业环境绩效的评价也分为内部环境绩效和外部环境绩效,研究视角相近。
3.战略思维与企业经营目标一致
价值链理论强调各个增值环节经济效益的提升,进而形成企业在整个价值链上的竞争优势,实现企业最大幅度盈利。同时,环境绩效作为企业长期发展的潜在影响因素,贯穿于内外各个价值链环节,是企业实现战略性经营的重要体现。
(二)价值链理论新视角下研究企业环境绩效的优势分析
基于价值链理论新视角进行环境绩效研究,不仅拓宽环境绩效的研究范畴,细化绩效考核标准,更重要的是可以弥补传统视角存在的不足。
对企业而言,一方面,克服了单纯的生产环节末端环境绩效评价的弊端,将研究点延伸至前端环节,降低了源头性的环境污染,强调事前控制环境成本,提高环境绩效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将内部循环回收系统扩充到外部分销商或消费者个人,将产品的生命周期进一步拉长,环境绩效评价的时间范围也相应拓宽。
企业按照内外部价值链的财务特征和环境特征,分阶段性制定环境评价标准、反馈环境质量信息,使得评价效果具有高度的拟合性、适用性。因此,对于不同类型的利益相关者,都可以结合自身需求选择性地阅读企业环境绩效报告,评价企业环境管理状况,避免需求者定位过宽、指标权重失衡和评价方法存在差异性等问题。
价值链视角实现了环境绩效评价的纵、横向研究。纵向研究,能找出企业在环境管理方面的优势及薄弱环节,根据不同阶段提出实质性改进意见;横向研究,使得不同类型企业在评价环节、评价指标、评价时期上具有可比性。这两个研究方向的有机结合,完善了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研究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