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搞好基层财政审计工作
一、将财政审计工作与国家的宏观政策结合起来
财政审计涉及面广,又是一项政策性、宏观性较强的工作。要做好财政审计工作,必须经常不断地提出更新更高的工作目标。一是在指导思想方面,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立足于国家的宏观政策,全面掌握国家的有关财经政策,坚持“依法审计、实事求是”的原则,贯彻审计署提出的“二十字”方针,全面审计,突出重点,从宏观着眼,微观入手,揭露和反映财税领域的违法违规问题。二是在工作方式方面,要实现真实合法审计与效益审计的结合,实现审计与审计调查的结合,加大审计分析的力度,加强对审计成果的综合利用,为地方政府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三是在审计处理方面,要做到分清“三个界限”,掌握“三个有利于”。分清“三个界限”是对审计查出问题的责任认定,要分清直接责任还是间接责任;分清是政府行为、部门行为、还是个人行为;分清是屡查屡犯的故意行为,还是偶然或过失行为。掌握“三个有利于”是指所揭露和反映问题的最终结果是否有利于处理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利益关系,完善分税制;是否有利于保障和促进政府宏观调控措施的落实,贯彻政令的统一;是否有利于促进财税政策的深化、财政管理的加强、财政体制的完善,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尤其是在维护政令统一和规范财政行为为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下级政府财政决算的审计力度。
二、坚持“两个报告”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
审计结果公开是推进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促进审计监督职能充分发挥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社会公众及时了解审计结果,增强审计的透明度,扩大审计的影响力,对审计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来,财政审计工作机制逐步健全和完善,建立起以“两个报告”为主体、单项审计结果公告配套的审计报告制度,实现了财政审计结果的全面和全方位公开,进而推进了被审计单位的预算公开和政务公开,通过“阳光审计”推动“阳光财政”。
三、积极探索和开展财政资金的效益审计
目前,我们的财政审计工作,主要精力放在了真实、合法性审计上,随着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与深化,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积极探索财政资金效益审计。检查公共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资金拨付的及时规范性、支出使用的合规性与有效性,揭示影响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因素,减少财政资金损失浪费;对财政投入较大的农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重点领域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进行审计或审计调查,揭示资金管理部门存在的问题,规范其资金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逐步建立效益审计方法体系,着重研究效益审计目标的确定和标准的选择、审计证据的收集和评价、审计报告的框架并探索效益审计的评价体系。
四、坚持揭露和查处问题与人大督促整改相结合
当前财政审计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与形势的发展要求还有一些不相适应的方面:在思想认识上,一些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对加强财政审计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到位,对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财政体制改革趋势把握不够准确;在工作定位上,有的地方财政审计目标不够明确,对被审计对象的管理状况和运行规律研究不够深入,思路不够清晰,财政审计工作层次和水平不高;在工作方法上,有的地方财政审计的深度、力度和高度不够,审计范围不够广阔,工作重点不够突出,尚未真正做到全面审计、突出重点;在资源整合上,有的地方对财政审计资源的整合力度不够,各项目之间联系不够密切,各自为战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打破;在队伍素质上,审计队伍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和政策水平与工作发展的要求不完全相符,审计任务重与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仍比较突出。这些问题,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解决。坚持揭露和查处问题与促进整改、完善制度、深化改革并重。一方面依法严肃揭露和查处各种违法违规问题,特别是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发挥财政审计在惩治腐败、加强廉政建设方面的作用。另一方面,从推进建立长效机制着眼,促进规范管理、完善制度,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和财政体制制度创新。各级审计机关要进一步重视整改工作,逐步建立健全整改报告制度、督查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切实提高审计监督效能。强化整改是搞好财政审计的保证。在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中,积极寻求人大、政府及有关部门对审计工作的支持,形成财政审计的合力,保证审计查出问题的执行落实和整改力度。每年的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工作后,市人大都要听取审计整改情况的汇报,并提出具体要求;市政府每年都要召集有关部门、单位,专题研究部署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所反映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要求有关部门、单位责任到人,限期整改,给公众一个负责、满意的答复。
Tags:
内容搜索
推荐论文
最新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