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基于内部控制的企业经济责任审计
(三)审计结果上报及后期审计阶段
审计完成后,应充分结合内部控制评价结果,给出并上报最终审计结论。其基本流程应是:首先,提出“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向被审计者及其组织征求意见;其次,正式给出审计报告;第三,对审计档案进行整理;第四,于企业内部公示被审计结果;第五,被审计机构反馈审计报告、审计建议执行情况,审计部门可在认为必要时,提出后续审计计划;第六,审计部门向上级领导书面汇报审计结果,应在报告中详细指出审计过程中组织运行及其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书面建议。
二、对内部控制环境下企业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建议
(一)建立健全年度内外部风险数据库,加强日常内控信息搜集
首先,建立年度内外部风险数据库,并于每年年底予以更新。各企业应于每年年底编制企业审计报告,除将下一年度的风险控制目标合理分解外,还应明确相关领导的风险控制责任,以便于重点审计。报告编制时,应以两方面数据作为参考:一是审计风险库;二是审计报告。其次,加强日常内控信息搜集,包括三方面:第一,对与内部控制环境相关的企业内、外部经营环境与领导者风格这两方面给予重点关注。第二,掌握被审单位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业务流程设置、执行。第三,除对内、外部审计结果进行收集外,还要对前任领导者的经济责任审计报告进行整理和汇总。
(二)综合考虑内部控制评价及经济责任审计,兼顾整体和局部
应充分认识内部控制评价和经济责任审计间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应认识到经济责任审计中,内部控制评价仅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出现;另一方面,应了解经济责任审计中,内部控制评价作为一个工具,其有效性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只有充分认识到上述问题,才能真正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兼顾整体和局部,才能避免审计内容分配失调。
(三)深入研究并细化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
首先,可立足于“信息”、“控制环境”、“控制活动”、“风险评估”、“沟通和监督”五方面健全评价体系,并视评价结果为经济责任审计的有机部分。如此一来,企业内部控制的运行效率将提高,运行质量也将逐步提升。其次,目前我国地方政府的内控评价相对健全,对此进行借鉴,同样可从五方面着手完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一是控制制衡机制评价,二是内控系统健全度评价,三是核心控制职能评价,四是内控子系统适应性评价,五是内控执行评价。
Tags:
内容搜索
推荐论文
最新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