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内部审计准则及准则制定
摘 要:今年八月,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发布修订版的《内部审计準则》,作为所谓的民间準则的一员,《内部审计準则》的制定主要参考国际《内部审计準则》,但是也因为内容空洞教条主义而缺乏实用价值,本文根据内部审计的特点,主要运用对比的方式对该準则进行分析,并探讨準则制定方面的存在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内部审计準则;实用性;準则制定;政府主导
一、内部审计的定位
内部审计,首先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就是对企业内部的审计。虽然这样的理解比较粗糙,但也不失为一种简单明了的说明。与字面意思相差无几,内部审计的严格定义在相对基础上更为全面地阐述了内部审计的作用和定位。下面是几种比较专业的定义。对组织中各类业务和控制进行独立评价,以确定是否遵循公认的方针和程序,是否符合规定和标準,是否有效和经济的使用了资源,是否在实现组织目标。内部审计是指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它通过运用系统、规范的方法,审查和评价组织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以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
通过以上三种定义的对比,我们可以提炼出几个比较关键的词语:独立(内部独立),评价,实现组织目标。我们知道,由于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组织的所有者会需要一个认识和评价管理层管理成果的机会。财务报表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公司的经营状况,所以一张漂亮的财务报表是人所乐见的,如果是上市公司,需要对外公开财务报表,于是就需要聘请外部的审计事务所来对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如果信息核对无误,那幺就可以放心地呈献给外部信息使用者。然而正是因为外部审计是独立于公司企业之外的第三人,所以才能公正无误地评价财务报表,而作为企业内部的审计,这所谓的“独立”却是完全不同于外部审计的一种“独立”。
内部审计的独立,是指相对于公司的管理层的客观公正,正是因为他评价的是管理层的活动,内部审计是直接由组织最高管理层或董事会直接指定并且也在其指导监督下进行的审计,沟通对象是最高管理层和董事会,类似于高层派去检查工作的代表。工作检查的重点是组织内部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这对于技术和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在至少不低于外部审计的标準下,却是不受欢迎的现实——至少该公司的管理人员绝对不会欢迎。正因为这样,内部审计其实是一个比较尴尬的工作,虽然名义上的说法是,审计分成:一般审计,国家审计,内部审计,但其实,无论是从社会重视程度还是地位上来看,内部审计都远不如事务所的审计。
二、内部审计準则存在的问题
首先通过粗略地对比可以看出,两者的内容十分相似,但是内部审计比起事务所审计,无论是审计的方法还是程序都略显简单,这固然是因为内部审计有限的审计范围所限,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国的内部审计起步太晚,体制尚不健全,所以需要更多地从国际準则上进行借鑒。
内部準则包括两项基本準则和二十项具体準则一共22项,从上面引用的定义上看,本次修改后的準则似乎对于内部準则的定义范围都有了不一样的说法,从以前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变成了“确认和咨询活动”,目标则是由“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变成了“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内部审计业务范围的变动参考了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的最新定义,这也是顺应现代经济发展而引起的改动之一。通过对修订前和修订后的準则的对比,内部审计準则充分吸收了国际準则的优点,从体系的完善和理论的精练上都有了明显的进步,更贴合这个时代,也更靠近了国际标準,走在了国际前沿。为了规范内部审计人员与组织内、外相关机构和人员建立和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保证内部审计工作顺利而有效地进行,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根据《内部审计基本準则》,制定本準则。这一条具体準则详细阐述了作为一名内部审计人员应该如何培养自己的人机交往能力,尤其是在工作中应该如何与工作相关的人员友好地交流。因为这样友好的交流能够获取充分的信息并且提高审计的效率。而对比国际内部审计準则,似乎并没有这幺一条,相关学者的解释是,中华民族乃礼仪之邦,企业的各类型的活动都涉及非常多的人为因素,一个和谐友好的审计环境更加有利于内部审计获取审计信息——这是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下诞生的準则必然有其存在的根据,学者的话很有道理,但是在实际操作上却有难度,不仅要求内部审计具有十分过硬的专业技能,更对人际交往能力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固然社会竞争十分激烈,酒桌饭局屡见不鲜,但朋友,也不是你说能交就能交的,更何况是和这样“居心叵测”的人交朋友——中国固然是礼仪之邦,但是人情交往太复杂,準则在这方面的规定不仅显得多余,只让人觉得哭笑不得。同样的是沟通,在《审计準则》中更多的是强调要保持“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