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城市化对江苏城乡收入差距的动态影响分析
(三)Granger因果检验
为了进一步验证产业结构、城市化和城乡收入差距之间是否构成因果关系,需要利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作进一步的验证。由表4可知,在给定10%的置信水平下,三次产业结构变化率和城市化水平的变化率都是城乡收入差距变化的格兰杰原因。这说明,对江苏省而言,产业结构和城市化是城乡收入差距变动的重要原因,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本文采用这些变量进行实证分析的合理性。
(四)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
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可以分析VAR模型中每个内生变量对它自身及其他内生变量的扰动所做的反应,从而了解VAR模型的动态特征。图1至图5显示城乡收入差距对各变量的一个标准差信息的脉冲响应。可以看出:第一,城乡收入差距对自身影响在前4期具有强烈的拉动作用,即前期的收入差距大于下一时期的收入差距,第2期达到最大值后拉动效应快速减弱,第5期后变为负,即对城乡收入差距具有缩减效应,到第6期达到最大负效应后逐渐上升并趋于稳定。第二,第一产业有助于收入差距扩大问题的解决,但随着滞后期的延长,城乡收入差距缩减效应逐渐减弱,第6期后趋于稳定,呈现微弱的缩减效应;第二产业对城乡收入差距也具有缩减作用,第4期出现最大值缩减效应后逐渐减弱,第7期后缩减效应趋于零;第三产业在初期缩减了城乡收入差距,第4期后出现拉动作用,并逐渐趋于稳定。第三,城市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与第三产业比重相似,即在初期降低了城乡收入差距,第5期后出现拉动作用,并逐渐稳定。
根据VAR模型进行方差分解,可以分析各个结构冲击对城乡收入差距增长变化(通常用方差来度量)的贡献度,以进一步评价不同结构冲击的重要性。表5显示:长期来看城乡收入差距的方差主要由自身扰动所解释,但解释力度随滞后期的延长逐渐变弱,第30期维持在60.6%以上;第一产业对城乡收入差距的贡献率从第三期起长期维持在3.3%左右;第二产业增长率的贡献度从第3期开始上升后长期稳定在11%以上,第三产业和城市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贡献度随滞后期延长逐渐增强,且城市化的贡献水平高于第三产业。
(五)向量误差修正(VEC)模型
由于各变量均为 I(1)序列,且存在协整关系,根据 Engle、Granger(1987)提出的Granger 定理,可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基于误差修正模型,可以进一步了解这些变量之间的短期动态关系。本文建立的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如下:
上述VEC 模型反映了产业结构、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变量之间的短期波动关系。模型中误差修正系数是表示误差修正项对城乡收入差距的调整速度,其系数是负数,说明误差修正机制是一个负反馈过程;并且系数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城乡收入差距在短期具有向长期均衡水平调整的动态调节机制。当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将以1.026单位的修正速度进行调整,以保证产业结构、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变量回到长期均衡状态。从模型的系数可以看出,滞后一期与二期的第一产业比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弹性系数分别是-0.03和-0.27,总效应为负;滞后一期和滞后二期的第二产业比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弹性系数分别是0.23和1.61,总效应为正;滞后一期和滞后二期的第三产业比重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弹性系数分别是-0.45和-0.09,总效应为负;滞后一期和滞后二期的城市化率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弹性系数分别是0.32和0.79,总效应为正。由此可见,在短期第二产业比重和城市化率对城乡收入差距的贡献更为显著。另外,模型的AIC和SC值分别为-20.56和 -17.55,都很小,说明VEC模型的整体效果良好。
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通过对江苏省产业结构、城市化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计量检验,可以得到如下结论:产业结构、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三个经济变量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Grange 因果关系检验显示,产业结构和城市化水平的变化是引起江苏省城乡收入差距变化的主要原因;脉冲响应分析说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结构的变化短期内有助于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减,第三产业结构和城市化水平长期内使城乡收入差距问题趋于恶化,但效应较小;方差分解结果表明,城乡收入差距的方差主要由自身扰动所解释,城市化的贡献水平高于第二产业结构变化,第一产业结构变化的贡献水平最低;VEC模型显示短期来看第二产业结构的变化以及城市化率对城乡收入差距的贡献更为显著。
(二)建议
综合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针对江苏省城乡收入差距现状,本文提出以下的政策建议以促进江苏省城乡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一是要以发展小城镇为抓手,进一步有序推进城市化进程。快速城市化虽然短期内能挖掘经济增长的巨大潜能,但却会出现资源配置失衡和分配不公等现象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不断拉大。江苏省在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应该重点发展小城镇,采取各种措施增加对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增加对小城镇居民生产和消费的信贷,改革和完善小城镇的管理体制和机制。通过大城市反哺周围小城镇,把大城市的经济势能辐射到这些地区,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的差距。
二是发展农业现代化、创新农村金融服务。目前江苏省应依托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以高附加值的农业生产项目为导向,通过股份合作、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等多种形式发展现代农业,走精细化和产业化的农业生产道路。同时应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发挥其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作用。政府应通过引导民间金融的合理健康运行、深化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探索建立形式多样的农村保险机构等形式创新农村的金融体制,为“三农”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增加提高农民收入的渠道,不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参考文献:
1.林毅夫,刘明兴.中国的经济增长收敛与收入分配[J].世界经济,2003(8)
2.陈讯,童华建.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变动的实证研究—基于1985年-2003年中国数据[J].生产力研究,2007(10)
3.程开明,李金昌.城市偏向、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机制及动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7)
4.陆铭,陈钊.城市化、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J].经济研究,2004(6)
5.姚耀军.金融发展、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协整分析及其Granger因果检验[J].中国农村观察,2005(2)
6.曹裕,陈晓红,马跃如.城市化、城乡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10(3)
7.莫亚琳,张志超.城市化进程、公共财政支出与社会收入分配[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3)
8.苏雪串.产业结构升级与居民收入分配[J].商业研究,2002(11)
9.马正兵.产业结构调整与增进城乡收入实证研究[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08(1)
10.蒋智华.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东西部农民收入分配差距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21)
11.史云鹏,赵黎明,贺颖.产业结构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研究—基于东北三省的面板数据[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
12.李小玉,郭文.基于面板数据的中部地区产业结构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的实证研究[J].企业经济,2011(12)
13.易丹辉.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