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科技竞争力研究
联网上网人数(万人)、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全国份额(%)等;这些次级因子描述了省域科技竞争力的一些基础条件,因此可以称第一主因子为科技竞争力基础指标。它对全部旋转后变量的方差贡献达37.447%。
第二主因子在一些次级因子上有较大的载荷,这些次级因子分别是: 技术市场成交额(万元)、R&D经费占GDP的比重(%)、大专以上教育程度的人口/年底总人口总数(%)等,此因子中可以看到技术、研发(R&D)、高新技术产业是主导因素,因此可以成为科技创新与研发因子,第二主因子对全部旋转后变量的方差贡献达24.835。
第三主因子在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元)等一些次级因子上有较大的载荷,从中可以看出主要的影响因素是资金的投入,因此可以将第三个因子称为因子,它对全部旋转后变量的方差贡献达14.736%。
第四主因子在一些次级因子上有较大的载荷,这些次级因子分别是: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因此可称为。该主因子对全部初始因子的方差贡献为11.348%,占第四位。
由上述因子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影响省级科技竞争力的主要因子有科技竞争力基础、科技创新与研发、科技财政投入、环境影响。
(4)各省的总得分及排序
利用上述四个主因子所代表的贡献率,因子值贡献率为权重,计算各地区科技竞争力的综合得分。其中第一主因子的权重为0.37447,第二主因子的权重为0.24835,第三主因子的权重为0.14736,第四主因子的权重为0.11348。
F=0.37447F1+0.24835F2+0.14736F3+
0.11348F4
在引用的数据中由于西藏和青海两省有缺失值,最终没有因子得分,上表综合因子得分大于0意味着该省级科技竞争力位于总排名的中上游水平,得分小于0意味该省级科技竞争力相对较差。广东、北京、江苏、上海、浙江、山东等是我国省级科技竞争力较强的地区。
(二)聚类分析
由于原始指标之间存在高度相关,采用原始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影响分析结果,故这里用因子分析产生的三个不相关主因子作为聚类变量。采用SPSS for Windows11.5,进行系统聚类分析,首先用层次聚类法,根据树状图,确定聚类分析的分类数为5,然后再采用快速聚类法,得到分类表(表4)
第一类:广东、江苏。科技竞争实力雄厚。其中广东在总体排名中是第一,作为沿海首批开放的城市,雄厚经济实力为科技发展打下基础,从统计的数据中观察到广东在R&D人员(万人年)、R&D科工(万人年)、R&D经费(亿元)、教育财政支出指标中都排到前两名,广东省研发人数众多,加强了科技创新力,从而在新的一轮科技竞争中抢占制高点,因此推动了整个科技的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