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差距时空演变分析
摘要:我国总体区域差距呈倒N型变化;1978—2010年间人均GDP基尼系数在0.268~0.356范围内变动,但由于缺乏成熟的人均GDP基尼系数判别标准,其是否处在合理的范围之内,有待进一步研究。从基尼系数差异分解的结果来看,我国区域经济差距主要受到东、中、西三大区域间经济差距的影响,且这些差距大部分来自于东西部与东中部之间,东部地区内部各省份间差距较大,因此我国区域经济差距主要来源于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内陆地区之间以及东部沿海地区内部各省份间,这将为今后国家制定缩小区域间经济差距政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经济发展差距;基尼系数;差异分解;人均GDP;非均衡发展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4)06-0055-05
一、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快速发展,创造世界经济发展的又一个奇迹,然而在经济取得高速增长的同时,由于国家实行局部优先发展策略,导致我国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速度存在差异,若这种经济发展差距长期存在,将不利于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但要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需分析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由于我国国土面积辽阔,并且受众多因素影响,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在一定程度上是客观存在,并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从建国到改革开放前期,我国实行以牺牲效率为代价的计划经济,部分学者认为在此阶段我国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相对较小,其中Riskin(1987)认为改革开放前中国各省之间居民收入差异在缩小[1];但一些学者持相反观点,例如Friedman(1987)与Selden(1988)认为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经济发展差距在扩大[2][3];而Tsui(1993)则认为在1970年以前中国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不太大,但在自实行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差距急剧扩大[4]。国内学者杨开忠(1994)认为我国区域间经济差距以1978年为转折点,即在1978年以前差距在缩小,而在1978年以后差距呈扩大趋势[5]。陈秀山等(2004)认为1970—2002年我国区域经济差距经历了三个阶段,1970—1977年差距逐渐扩大,1978—1992年差距逐渐缩小,但在1992年以后这种差距又开始扩大[6]。蚁荣春(2006)认为建国以来,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分别在1960与1976年达到最大[7]。但由于在这些研究中改革开放以前数据缺乏可靠性,因此对于改革开放之前的关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研究的参考价值有限。
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国策之后,随着数据统计与理论研究的逐渐完善,区域间经济差距研究得到充分发展。在我国区域间经济差异实证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人均国民收入、居民收入、人均GDP等指标。在研究区域间经济差距初期主要有两类方法,一种主要采用描述绝对差距的标准差和极差;另一种主要采用描述相对差距的变异系数、极值比率等,这些方法虽然能体现出这些指标随时间变化的差异,但是并不能表达出这些差异来源与构成,因此随着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对经济发展差距的研究逐步走向计量化,并可以对其成分进行分解,由于研究时采取的指标、选取的数据样本长度、地域划分方法不同,分解得出结论也不尽相同。Scott(1994)对中国基尼系数进行分解,得出东部省份经济发展差异显著增加,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进一步扩大区域间经济差距[8]。Ying(1999)对中国各省份人均GDP指标进行分解,沿海省份与内陆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在1978—1990年呈缩小趋势,但在1990年以后差距开始扩大[9]。同样刘夏明等(2004)与黄涛等(2006)分析结果表明区域间差距主要来源于沿海与内陆地区之间[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