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知源论文网 > 经济类论文 > 经济论文 > 正文阅读资讯:零售业流通技术革新的社会有效性实例分析

零售业流通技术革新的社会有效性实例分析

[作者:程艳菲 刘新 [来源:互联网]| 打印 | 关闭 ]

 内容摘要: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新的零售业态逐渐进入我国市场,形成各种业态竞争的格局。同时,随着国际连锁零售业巨头大举进入我国,一方面促进了我国连锁零售业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也加速了我国零售业的激烈竞争。分析零售业态变革的客观依据和发展趋势,及时调整经营方针成为我国零售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零售业流通技术革新的社会有效性视点来分析日本7-11便利店成功的原因,并探讨了我国零售业的改革方向及发展对策。
  关键词:零售业态 流通技术革新 社会有效性
  
  根据一般经济理论,零售业态的变革是与经济的发展程度和技术水平相适应的。零售业态的发展既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也受市场需求的影响。当经济发展到一个崭新阶段时,必然引起零售业态的变革,而新业态的出现往往伴随着流通技术的创新。技术创新使商品流通的效率提高而成本降低,从而使店铺原有的费用结构发生变化,增强了店铺的竞争优势。在此基础上,一些业态在零售市场快速增长,并逐步成为一定阶段中零售业态发展的趋势和潮流,被称之为主导业态或主力业态论文代写。
  日本流通学专家铃木安昭和田村正纪指出:零售业的革新一般是在具有较高水平的经济效益性和较高水平的适应消费者需求的社会有效性的情况下产生的。商业活动的效益性的高低是通过对比企业的产出与投入的比率来决定的,商业活动的有效性是依据商业活动是否是社会所需要的,以及满足需要的程度如何来决定的(铃木安昭、田村正纪,1980)。
  
  百货店和超级市场流通技术革新的社会有效性
  
  百货店在欧洲的登场是伴随着工业化大革命而来的,工业化大规模生产要求大规模分销与之相对应,城市人口的增加及购买力的激增,对零售服务的要求也加大。百货店适应了这种大规模的服务需求和商品需求,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由于城市化进程,也出现了享乐阶层,百货店的明码标价、自由进出、大规模多品种、不满意退货、分部门经营等流通变革满足了消费者的社会需求,具有社会有效性。被称作零售业的第一次革命。
  20世纪30年代出现的超级市场被誉为零售业的第二次革命。这种零售业态的出现是由于1929年美国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消费者购买力下降,超级市场以低成本、快周转、低售价适应了顾客渴望低廉价格的需求。超级市场的兴起,引发了薄利多销、自我服务、开架售货、统一结算、标准化包装的流通技术变革,尤其是连锁超市以其大量采购、大量销售为有力武器,加上高效率的物流配货系统降低了成本,使其销售价格大大低于一般零售店。在重视价格的时代,消费者愿意为了低廉的价格而放弃接受更高的商业服务。这个新兴的业态,迎合了社会的大量生产和广大消费者的大量消费的需求,具有不容置疑的社会有效性。
  
  便利店流通技术革新的社会有效性
  
  随着消费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发展,消费者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超级市场追求物美价廉并以此吸引了消费者。但是在消费多样化、个性化时代,消费者不会“因为便宜就买”,价格不再是购物时看重的第一因素,低价格便会失去其作为有利竞争武器的社会效果。作为“差别化”手段之一的是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建立具有吸引消费者魅力的经营服务特色,向高水平的零售业发展。与此同时,社会竞争激烈及生活节奏加快,使消费者空闲时间少,夜生活更加丰富,便利店这种新型业态应运而生。便利店则带来少量多次配送、温度带管理、共同产品开发等技术革新。
  便利店(Convenience Store),是一种用以满足顾客应急性、便利性需求的零售业态。便利店在美国、日本等国家出现的时间和发展的背景并不完全相同。但从整体上来看,便利店是超级市场发展到相对较为成熟的阶段后,从超级市场中分化出来的一种零售业态。便利店和超级市场相比具有四个“便利”业态特征:一是距离的便利性。便利店在距离上更靠近消费者,一般情况下,步行5-10分钟便可到达。二是即时的便利性。便利店商品突出的是即时性消费、小容量、急需性等特性。经营的品种通常在2000种至3000种左右,卖场面积小(50-200平方米),商品种类少,而且商品陈列简单明了,使顾客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所需的商品。实行进出口同一的服务台收款方式,避免了超市结账排队的现象。据统计,顾客从进入便利店到付款结束平均只需五分钟的时间。三是时间的便利性。一般便利店的营业时间为16-24小时,全年无休,所以有的学者称便利店为消费者提供“Any Time”式的购物方式。四是服务的便利性。很多便利店将其塑造成社区服务中心,努力为顾客提供多层次的服务。对购物便利的追求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这就决定了便利店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竞争力,顺应了消费者的社会需求,具有较强的社会有效性。
  
  日本7-11便利店的流通技术革新
  
  7-11便利店始创于美国南方公司,于1927年成立。当时商店营业时间为早上7点至晚上11点,故此而得名。如今,7-11便利店全部改为24小时全天营业,但依然沿用原名。1973年11月铃木敏文以销售额的1%获得了“美国7-11便利连锁集团” 在日本的地域特许经营权,创建起了“日本7-11便利连锁集团”,开拓出了日本零售业的便利连锁店新业态。此后,日本的7-11店便进入了高速成长期。1992年,作为加盟者的日本7-11便利连锁集团正式当家作主,完全接手了其总部的一切工作。现在,该公司经过几十年的苦心经营,7-11店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便利店体系,遍及美国、欧洲、澳大利亚、泰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总数已达2万多家。
  定位为“便利店”的7-11店要生存下去的第一条件是方便性,方便也是便利店在激烈竞争的商业零售业态中充满蓬勃生命力的根本原因所在。日本7-11店为向顾客提供更便利的商品服务和便利服务,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流通技术革新。
  (一)建立小批量频繁的物流送货系统
  7-11店的商品构成为:食品75%,杂志、日用品25%。店铺营业面积一般在100平方米左右。商店的商圈为300米,经营品种3000种左右,都是市场上比较畅销的商品。在这样一个狭小的空间要提供3000种左右的商品,必须保障及时补充货物。只有利用先进的物流系统才有可能实现这种小批量的频繁进货要求。在日本,7-11店采取在特定区域高密度集中开店的策略,在物流管理上建立了物流配送中心,采用集中的物流配送方案。配送中心有一个电脑网络配送系统,分别与供应商及7-11店铺相连。为了保证不断货,配送中心一般会根据以往的经验保留3天左右的库存,同时,中心的电脑系统每天都会定期收到各个店铺发来的库存报告和要货报告,配送中心把这些店铺报告集中汇总,最后向不同供应商发出定单,由电脑网络传给供应商,而供应商则会在预定时间之内向中心派送货物。7-11配送中心在收到货物后,对各个店铺所需要的货物分别装箱,等待第二天早晨向各店发送。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