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经济伦理的缺失与腐败滋生
理层各负其责、协调运转的法人治理结构等之外,国企负责人思想道德方面也存在问题。他们没有将实现国有企业保值增值作为自己的神圣的职责和作为自己的理想信念,或腐化谋私利,或不负责任地经营。他们中一些人利用手中握有的企业经营权、决策权,在国有企业的战略性调整中,利用产权重组的机会,采取不法手段,侵吞国有资产。例如,在重组改制中内外勾结、虚假评估、虚报瞒报、低价折股,转移侵吞国有资产;在产权流转中违规操作、自卖自买、压价转让,非法处置国有资产;在资金存贷、投资担保、营销采购、项目招投标等关键环节中暗箱操作以损公肥私,化公为私,将国有资产变为个人的私有财产。
近年来,接连出现的国有企业高级管理人员落马事件,如“中航油事件”、“国储铜事件”、“三九医药事件”等,已引起了国内外高度关注。“一批‘问题高管’相继落马,大型企业集团内部腐败现象呈高发态势”也成为2005年度中国十大廉政新闻之一,而专项治理商业贿赂犯罪成为2006年度中国十大廉政新闻之首。据统计,从2005年8月到2007年6月,全国就共查处商业贿赂案件24 879件,涉案金额61.56亿元。
二
针对经济伦理的缺失造成腐败滋生这一状况,我们在反腐倡廉中除了注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机制外,显然也应该重视经济伦理的培育和建设。
1.我们应该重视经济伦理规范的法制化建设,用外在强制力量保障义务性经济伦理规范的切实遵守
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加强经济伦理建设中的一项重要措施和共同取向是注重制度安排,即加强经济伦理规范的制度保障机制建设,以法制这一外在强制调控方式保障必要的义务性的经济伦理规范如守信履约、公平竞争等的切实遵行。例如,针对商务交往中的贿赂行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9个成员国和5个非成员国(阿根廷、巴西、保加利亚、智利、斯洛伐克)于1997年12月17日在巴黎签署了《制止在国际商务活动中贿赂外国公共官员公约》(简称《制止贿赂公约》,1999年2月15日正式生效)。美国国会也于1997年通过了《反海外腐败法》,其目的是为了防止美国在海外的公司采取贿赂等不正当的手段来提升业绩。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也特别重视商业道德的培育。早在1995年,廉政公署就成立了“香港道德发展中心”,开展了大规模的“推广商业道德活动”,协助2 000多家机构及工商团体制定纪律守则。
当前,商业贿赂的盛行正在将中国的商业环境变成一个关系网配置资源的环境。这种商业贿赂导致的恶性环境剥夺了其他竞争者公平交易的机会,使守法经营的企业沦为受害者,使诚信等公序良俗受到极大破坏。我们说,在市场中出现钱权交易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它成为主导市场活动的准则。一方面潜规则盛行,真正有效的经济规律和经济制度被抛到脑后,破坏了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使诚信的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另一方面在“劣币”的示范效应下,“良币”们纷纷仿而效之,出现大面积的市场道德“塌方”,也造成权力腐败的大面积滋生。因此,国家近两年来集中开展了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重点治理工程建设、土地出让、产权交易、医药购销、政府采购以及资源开发和经销等六个领域的商业贿赂问题,坚决纠正不正当交易行为,依法查处商业贿赂案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要根本治理还必须加强法制建设。因此,我们应该借鉴国外的有效经验,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制定关于保障经济伦理的专门法规,如关于保障诚信的立法,关于反商业贿赂的立法等。借用法制的手段,遏制违背经济伦理规范的行为,逐步提高人们维护经济规范的自觉性。
2.我们应该通过社会道德教育、社会道德评价、社会道德赏罚等道德调控的手段加强经济伦理的建设,以使党政公职人员和经济主体切实认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伦理精神,形成适时的道德信念,恪守经济伦理规范
一方面,我们要通过经济伦理建设,使公职人员增强经济伦理意识,牢固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应有的管理观和服务观。
现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了起来,市场运作自身机制逐渐完善,但行政权力仍然没有退出市场,在许多经济领域仍具有支配性作用,政府的作用无论在宏观经济中还是微观经济中仍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政企职责与界限不清,行政权力过多地介入经济活动,仍是现在微观经济活动频繁出现权力寻租现象、腐败行为易发多发的重要原因。
党政公职人员要认识到遵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规范的重要性,要在组织、领导、协调经济发展时必须遵守这些公平竞争,守法诚信,廉洁自律的道德精神。要在“注重效率,维护公平”的原则下,自觉以维护市场秩序为己任,将协调市场经济发展,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促使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创造更大收益,作为他们的职业目标和职业理想。党政机关尤其是职能部门的公职人员,必须要维护市场秩序,制止和惩罚那些弄虚作假、尔虞我诈、以邻为壑、恃强凌弱、欺行霸市的卑劣行径。不能运用行政权力干预经济运行,在市场资源配置中将权力待价而沽。除了自身诚实守信之外,还要鼓励、监督企业遵守诚信规范。
另一方面,我们要通过经济伦理的建设,使企业经营者等经济主体将经济伦理规范内化为自身内在的行为准则和价值目标,从而自觉在经济活动中遵行。
要教育企业经营者等经济主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中,切实遵守公平竞争的原则。现代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机制来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形式,它高度社会化和市场化的特点必然要求公平竞争、诚实守信、讲究效率、平等互利等原则在市场主体中的运用,因而应该是法制经济、道德经济、诚信经济的统一体。经济主体应该在思想上认识到公平竞争的要义,从道德的层面认识到商业贿赂的可耻;在实践中,应该自觉遵守和维护市场经济规则,不谋求以贿赂党政公职人员的方式,寻求非正常照顾或者垄断性权利,破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要使经济主体认识到诚信道德意识、精神和原则的重要性,并内化为企业的内在需要,自觉自愿地遵守诚信的道德规范。要遵守市场经济的规则,凭实力竞争,不投机取巧,不以行贿手段谋求不正当竞争,不在购买原材料、销售产品等经营行为中运用行贿手段,等等。要使他们认识到进行经济欺诈行为也许能获得暂时的利益,但是从长远来看,必然是玩火自焚的道理。
国有企业的公职人员尤其是负责人更应该严格遵守经济伦理的规范。除了要遵守公平竞争、诚实守信的道德规范外,尤其要使他们增强具备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道德责任感和使命感。国有企业负责人应该深刻认识到,国有企业是公共财产的管理和运营部门,具有公共资产实体的性质,而并非通常意义上的自负盈亏和自治管理的企业,他们自身是受国家委托,负责所在企业国有资产的经营和管理,担负着坚持企业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保证和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大责任。因此,国有企业负责人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与道德品质,塑造以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国家作贡献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家精神,只有自觉地形成了这样一种精神,国有企业负责人才会真正具有保证和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道德责任感和使命感,才会升华自己的人生目标,才不会化公为私,腐败堕落。
参考文献:
[1][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革社会中
的政治秩序[M].李盛平,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66.
[2]J.M.Buchanan,“Rent Seeking and Profit Seeking”,in J.M.Buchanan,R.D.Tollison &G.Tullock,eds.“Toward a Theory of the Rent-seeking Society”[M].Texas A&M University Press,1980:3-15.
[3][德]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92年德文第二版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19.
Tags:
内容搜索
推荐论文
最新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