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政策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区域经济政策是政府指导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和手段。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差距问题愈加突出,经济政策的效用也愈加显著。通过对国内外区域经济政策的相关文献系统的梳理、比较研究发现:区域差异、社会不平等问题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的通病,区域经济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两面性。制定科学合理的区域经济政策,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将是政府决策者最优的现实选择。
关键词:区域经济政策;区域差距;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工具选择
1引言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国民经济总量实现了质的飞跃,国际地位也不断上升。其中,作为政府指导经济发展的工具——区域经济政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出现了区域经济差距不断拉大、收入分配不均、不平等一系列社会问题。通过对区域经济政策的相关文献的研究梳理,发现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当前许多国家或地区面临的问题,中国也不例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与内陆、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逐渐显现。自“九五”计划以来提出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将会是我国长期坚持并落实的基本国策。然而,由于时间和地域的差异,区域问题也各有不同。何时何地实行怎样的区域经济政策,将会是相关学者乃至政府今后研究具体区域问题的思路所在。文章从理论依据、发展演变、研究对象、政策创新以及工具选择等方面对国内外区域经济政策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系统梳理和评述,旨在为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制定者提供一些新的思考点。
2区域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
区域分工理论、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和非均衡协调发展理论是区域经济政策的三大理论基础。区域分工理论是制定区域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主要分为成本学说和地区主导产业理论。成本学说期初是运用生产成本的比较来解释国际贸易分工的一种理论,有绝对成本说和相对成本说。绝对成本学说又称为绝对比较优势,由亚当·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提出。该学说主张国际分工、自由贸易,解释了不同优势的国家间分工和交换的合理性,成为最早扩大国际贸易的理论。但存在着与现实国际贸易不符的情况。大卫李嘉图在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提出的“比较成本学说”,弥补了绝对成本学说的不足之处。核心思想是,国际贸易的原则并非绝对成本的差异,而是相对成本的比较。之后,赫尔歇尔和俄林提出的要素禀赋学说、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