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知源论文网 > 经济类论文 > 经济论文 > 正文阅读资讯:区域经济政策研究文献综述

区域经济政策研究文献综述

[作者:李珊[来源:互联网]| 打印 | 关闭 ]
罗.克鲁格曼的新贸易理论对区域分工理论进行了发展和完善。地区主导产业理论,是确定一个或多个产业在区域内占有主导地位的判别及选择基准的理论。筱原两基准是该层面最具代表性的理论,是由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在1957年提出的,分别以高需求收入弹性和高生产率上升率作为选择一个地区主导产业的基准,使得产业结构的划分有了量化的标准。 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描述了不同时期的区域经济政策,依据地区经济发展的情况而作出相应改变的阶段性运动轨迹。随着时间的推移,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在20世纪40年代间,先后出现了胡夫-费希尔发展模式、罗斯托发展模式和弗里德曼的核心-边缘理论等代表性理论。胡夫、费希尔在1949年发表的《区域经济成长研究》文章中提出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通常历经五个阶段。无独有偶,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在《经济成长的阶段》中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也分为5个阶段,他认为标志着工业化开端的起飞阶段是整个阶段的关键,罗托斯对这一阶段的分析最为详尽、透彻,因此罗斯托发展模式也被称为“起飞理论”。核心-边缘理论是1966年弗里德曼在其《区域发展政策》著作中提出的。他认为,伴随着区域经济增长的同时是经济空间结构的改变,而任何空间经济系统均可演变为不同属性的核心区和外围区,这一理论对发展中国家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均衡、非均衡以及协调发展理论是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中最基本的理论。均衡发展理论是一种比较理想化的发展战略,缺乏实用价值。非均衡发展理论则强调:不发达国家或地区应将有限的资源集中起来,率先重点开发某些产业和地区,对区域整体经济的提高更有现实意义。法国经济学家佩鲁在1950年首次提出了增长极理论,指经济增长通常是某个或多个增长中心逐渐向其他地区传导的过程,因而应选择特定的空间作为经济增长极,带动周边经济发展。但这一理论仅说明了增长极对其自身和其他地区发展的积极作用,却忽视了消极影响。缪尔达尔在1957年《经济地理与不发达地区》一书中用循环积累因果理论阐释了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阐释了发达地区对其他落后地区影响的两面性。然而,不论区域经济均衡发展还是非均衡发展,都有着局限性。非均衡协调发展理论应运而生,其核心是非均衡发展与协调发展的有机统一。协调发展强调的是逐渐缩小区域发展差距,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但这种差距并不是通过抑制发达地区的率先发展来缩小,协调本身是一个最优非均衡发展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