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的金融因素分析及趋势展望
摘要: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活跃的金融因素影响着经济增长问题的每一个方面。利用统计趋势分解法估算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的当前状况,针对金融因素对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在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为7%左右的情况下,应进一步深化金融机构的市场化改革,调整经济需求结构,降低地方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依赖性,以减少金融风险。
关键词:潜在产出;产出缺口;金融市场;经济增长率;政府信用;金融发展;美国次贷危机;基础货币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4)06-0080-05
随着2014年美国经济的不断复苏,次贷危机的阴霾逐渐在全球范围内消散。未来我国宏观经济站在机遇与风险的十字路口前,能否在危机之后继续保持经济快速增长成为政策制定者与学术研究者共同关心的问题。从这次金融危机中,我们可以看到金融市场失衡给全球经济带来了严重的灾难。这说明在探讨潜在经济增长问题时,不能忽视金融因素的作用。
一、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的典型事实
一般地,潜在经济增长就是指潜在产出的增长。潜在产出与实际产出(实际GDP)的概念相对应,它描述了可持续条件下最大可能的产出水平。潜在产出一直是宏观调控政策制定的焦点命题,大量的宏观决策依赖于对潜在产出水平的估算结果。美国的议会预算委员会(CBO)与欧洲央行(ECB)都会定期发布各自经济体的潜在产出数据。产出缺口是潜在产出与实际产出的差值,它刻画了在发展过程中实际经济运行水平相对潜在产出的偏离程度。潜在产出的概念虽然重要,但它却是不可直接观测的。我们依据HP滤波法,假设实际产出和就业的增长率是可持续的,那么两者也应该是长期趋稳的(Mishkin,2007)。图1和图2分别是依据HP滤波法计算出的我国潜在产出、产出缺口序列及潜在经济增长率。根据我们估算的潜在经济增长趋势,可以观察出以下两个典型事实。
一是金融发展带来创造经济奇迹的机遇。自2001年加入WTO之后,我国的产出缺口的变动幅度逐步增大,同时潜在经济增长率也从底部出发节节攀升。这说明我国已摆脱了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利用全球一体化带来的庞大消费市场,发挥人口、资源与制度等各项红利,成为了高效率、低成本的全球制造业核心。在资源与劳动要素充分的情况下,资本的积累速度就成为了经济增长的首要指标。我国政府以隐性的政府信用来支持金融机构保护存款安全,从而带来高储蓄率高投资的资本积累模式,支撑了实际增速超越潜在稳定增速的局面(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2007)。因此金融发展为我国搭上全球一体化的顺风车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二是金融失衡带来陷入经济萧条的风险。2008年第四季度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开始显现,金融失衡消灭了美元的流动性,使得国际资本由流入转为流出,大大削弱了我国潜在产出的水平。同时金融失衡也消灭了全球消费市场上的潜在需求。我国由于这些外部因素的影响,潜在增长率开始下跌,产出缺口负向增大。虽然政府在第一时间出台了投资刺激经济的政策,致使产出缺口从2009年开始出现正向回调,经济态势直转急上。但是大规模的投资带来了实物资本盲目扩张的问题,过剩产能的出清期一直延续到2013年底,并且仍有持续的趋势,潜在增长率持续下跌(如图1、图2所示)。
综上所述,金融因素对于经济周期的影响直接而迅速。因此金融信息是可以解释一定比例的产出缺口周期性变化,进一步帮助研究者识别出不可观测的潜在经济增长水平(Borio,2013)。
二、影响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的金融因素
在过去二十年中,金融自由化推动全球金融市场不断扩大规模,全球一体化助力全球贸易增速处于高位,两者共同撬动了全球经济增长触及历史高峰。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成熟,其配置资源的功效不断被放大,金融因素已成为驱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